《马说》文言文翻译 初中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马说》文言文翻译 初中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 , 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 ,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 ,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因此即使有名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 , 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够吃尽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千里马的食量而喂养它 。这匹千里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美好的才能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嘶鸣的时候,又不能明白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面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马说》注释1、马说:韩愈《昌黎先生集》中有《杂说四首》,这是第四篇 。原本无题,为近人所加 。“说”是一种文体,属于论说文 。
2、伯乐:相传古之善相马者 。一说春秋中期秦穆公之臣曾荐方九堙为秦穆公相马 , 认为相马必须“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有人说这就是孙阳,称孙阳伯乐 。再一说春秋末赵简子之臣邮无恤,字子良,号伯乐,亦称王良 , 善御马,又善相马 。《吕氏春秋·观表》论古之相马者说:“若赵之王良 , 秦之伯乐、方九堙 , 尤尽其妙矣 。”又一说,伯乐本星名,主管天马 。
3、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在马夫、仆役一类人的手中受辱 。祗,同“只”,只是 。一作“只” 。辱,受屈辱 。于,表被动 。奴隶人,本是地位低下受奴役之人,此指马夫、仆役一类人 。

4、骈(pián)死:并列而死 。骈 , 本意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汉书·扬雄传》颜注曰:“骈,并也 。”槽枥(cáo lì):马槽 。槽,盛草类、豆类等饲料的器具 。枥 , 马厩,马饮食和宿歇的处所 。
5、不以千里称: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称 , 称赞,称名 。
6、马之千里者:能行千里的马 。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
7、一食(shí):吃一顿 。或:有时 。?。河米鞫剩?吃尽 。粟(sù):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叫“小米” 。这里泛指粮食 。石(古书中读shí,今读dàn):计算容量的单位 , 十斗为一石 。
8、食(sì):同“饲”,喂养 。以下除“食不饱”的“食”念shí,其余的“食”都念sì 。
9、其:代词,指千里马 。能千里:能走千里 。
10、是:这,指示代词 。
11、能:才能 。
12、才美不外见(xiàn):出众的才能不能表现在外 。才美,出众的才华 。见,同“现”,显现 。
1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要与普通马一样奔跑尚且不可能办到 。且,犹 , 尚且 。欲 , 想要 。等,等同 。不可得,不可能 。
14、安:疑问代词 , 怎么 , 哪里 。千里:指日行千里 。

15、策:马鞭,这里用作动词,鞭打,驾驭 。之,代词,指千里马 。不以其道,不用正确的方法 。
16、尽其材:发挥它的全部才能 。材 , 同“才” , 指日行千里的才能 。
1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嘶鸣的时候又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
18、执策而临之:拿着马鞭来到它的面前 。临,面对,接近 。
19、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
20、其真无马邪(yé):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 。邪:同“耶” , 表反问,可译为“吗” 。
21、其:表推测,可译为“恐怕” 。
《马说》赏析这篇寓言性的短论通过对世上有无千里马这一问题的反复论证,归结到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缺少知马的伯乐,从而对封建统治者不知人、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 , 抒发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悲愤 。此文通篇托物寓意 , 借伯乐相马的故事,运用比喻,宛转地说明道理 , 构思精巧,形象生动 。全文语言简炼,长短句相间,语气有陈述、疑问、感叹,行文富于变化,达到了说理深刻、论证有力的效果 。
《马说》创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 , 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 。虽然没能得到重用 , 但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 , 不会遁迹山林 。后来的几年内 , 他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也并未得到特别的赏识,所以常常郁郁寡欢 , 并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
他进京城应试以图做官,在京城上下奔走相告,待了十年之久 , 最终还是怀着无限怨愤离开了长安 。韩愈的坎坷遭遇正是写作《马说》的思想基?。宋牡牧硪挥靡馐俏竦乇戆仔募?,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
《马说》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 , 世称韩昌黎 。贞元八年(792)进士 。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 。后官至吏部侍郎 。卒谥“文” 。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 。有《昌黎先生集》 。
【《马说》文言文翻译 初中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