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话含义理论,什么是会话含义( 二 )


文章插图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对话理论呈现出平等、互动、超越三大“语文化”特征,平等是对话的起点,互动是对话的过程,超越是对话的效应 。
一.对话的起点――平等
要使语文教学成为真正的对话教学,教师、学生就要敞开心扉,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合作 。语文教学内容的多元性本就蕴含着师生民主平等的要求 。在语文教学中,由于需要阐释大量文本,不同读者对于文本的体验和解释不可能只有唯一种正确答案,应当百家争鸣;在写作中不应排斥个人的认识和情感,而要百花齐放 。独到的见解、独特的情感应当受到肯定,独辟蹊径、独树一帜应受到鼓励 。教师既不能代替学生生成意义,也不应该把自己的情感认识强加给学生;既不能代替学生生成说写的意向,也不应该强行规定学生说什么,写什么,怎么写 。教师要从“全知者”的意识中走出来,教师不再是只是的权威者、道德的代言人 。学生也不是“无知者”,他们有自己既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运用自己已经获得的策略、方法构建生成自己对文本的认识,并能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从中获得差异性的体验 。正所谓“一百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莱特” 。语文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灌输与接受的关系,学生语文本也不再是简单的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对话的状态是民主教学的动态过,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具有表达权,还具有评价权和人格权,是具有灵性的生命个体,具有无限发展可能的发展主体 。
【会话含义理论,什么是会话含义】二.对话的过程――互动
对话中的语文教学是主体之间思维的碰撞、智慧的交锋,是一种创造性的互动交往活动 。语文教学中的互动主要表现在:
1.学生语文本的对话 。文本的丰富性为对话提供了广阔的天空,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我们往往要求学生先预习文本,通过让学生提前进入文本,语文本进行广泛的对话交流,对文本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避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无话可对,或是以片面的主观臆断进行无效甚至负效的对话 。
2.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进行备课,其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备教材,教师语文本之间进行对话交流 。教师要充分理解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掌握文本所要表达的主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 。如果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是一种误解,容易将学生引入误区 。
3.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课堂执行的具体表现,任何一堂合理的语文课绝不会是教师的独白课堂 。教师要脱下权威的厚装,放下专制的架势,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尊重学生的体会感受,允许学生各抒己见 。对话是在平等的状态下进行的 。我们不该用旧眼光看待学生,认为学生知道的一定比教师少 。现在的许多学生知识面广,通过广泛的阅读弥补了自身不宽泛的人生阅历,思想活跃,思维方式独特,往往出人意料的见解,我们要用开放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和知识的形成 。对话不仅是进行知识的传播,意义的领会,还有情感的迁移,人格的感染 。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仅要尊重教师的辛勤,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人意志,对话的最终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
4.学生与学生的互动 。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有两种表现:竞争与合作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之间更多的是一种竞争性的学习,拒绝与他人交流学习经验,暗自使劲 。当同学有问题请教时,多不会全力相助,甚至假装不知道,这是一直存在于封闭、压抑状态之中的学习,久而久之,学习对学生来说不再是一件快乐的事,而是一场孤军奋战的无烟之战 。而对话式教学更倾向于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是对话式教学最通用的模式 。在一个小组内,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话题或其他学习任务组织起来,共同探讨,既能取长补短,又能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学会相处;既培养了团队精神,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又提高了个人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