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解析汇总
立足学生生活 , 鼓励个性表达 。作文题与考生生活息息相关,每道题可书写的空间与切入角度都相当多,学生既能紧扣时代脉搏书写重大主题,也能结合个人生活与学习,从身边具体事例谈起,表达个人成长中的感悟与思考 。
精选思辨材料,提升思维品质 。全国甲卷思辨型作文材料文字精到,启人深思,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观察、归纳相应现象,并凝练成鲜明的观点,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
阅读写作关联 , 引导深度学习 。新课标II卷是读写结合类新题型,根据本试卷其他模块的阅读材料,生发出相关写作话题或写作任务 , 引导学生在读、思、写之间转换 , 做到深入阅读、延伸思考、个性写作 。
一起来看,2023年普通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思路报告——
试题内容: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设计思路:
“时间”是这道写作试题材料的重要关键词 , 时间的有限性、不可重复性,构成了探索人生意义的基本前提 。人与时间的关系是永恒的主题 。如何安排时间、驾驭时间,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彰显 。生活中,对时间的计划、安排与体验,就是时间观念的具体表现;这是考生立意行文时感受与思考的起点,也是入手写作一个最直接的切入点 。
“技术”,是材料里的另一个关键词 。在人与时间的关系中,“技术”是一个重要变量 。怎样通过技术更好地掌控时间?利用像编写计划单、任务书、行程表等一些技术,我们得以更好地规划日程、安排学习;利用工业革命诞生的一些技术,如机器生产、交通工具 , 我们得以扩大交往范围,拓宽时空界限;利用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如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物流等,我们得以让经历的时间变得更有质量 。
材料中“时间的仆人”是个比喻 , 指在时间面前没有了自我,本想掌控时间却事与愿违,反倒被时间所左右,丧失掉自己的主体地位 。这种情况并不鲜见 。因为依赖技术 , 生活变得机械、刻板,例如拘泥于时间计划表,忽略灵活性、自主性;受日程支配,疲于赶进度,没有自己的独处时间 。这的确是不少高中生的备考学习状态,在高中的最后阶段,触及这个话题并不敏感,有必要重新审视人面对时间的态度,“一张一弛”“博观约取”并不是奢侈的想法,是现实中很多好学生已有的学习品质 。在知识获取的同时,适度地有一些“放空”的时间,在沉潜思考中去形成自己的思想才是学习的要义 。
从材料中,考生可以提炼出“技术发展在人与时间的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这样一个论述主题 。考生可以围绕这个论题,结合个人体验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或学科认知情境,观察、梳理相应的现象,通过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与观点;考生也可以围绕“技术、时间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思考技术给掌控时间带来的便利与遗憾,还可以就人在时间流逝过程中的主动与被动,以及人掌控时间的方式方法等等进行阐释论证 。当然也可以择取一个现象、一个故事、一段经历写记叙文;如有学生能写出富有想象力的科幻小品 , 也在立意的范围之内 。
这道作文题文字简洁,意蕴丰富,给考生写作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间 。它不同于以前限制了写作指向的命题式作文,不同于给定了情境任务的写作 , 也不同于以往的材料式作文,简洁的导引文字推动学生自己去想象生活中的现象,形成明确观点或相对凝练的感受,并以记叙、抒情、议论等不同方式表达出来,避免面面俱到然而却浅尝辄止或简单罗列正反两面现象然而却没有主见的写作 。联想与归纳、实证与推理、批判与发现这些高度综合的思辨能力,在写作过程中得以体现 。“解题”的过程正是思维展开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 考试与教学也就这样统一起来 。
试题内容:全国乙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
“一花独放不是春 , 百花齐放春满园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
以上两则材料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
要求:选准角度 , 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设计思路:
本作文题的两个材料针对的是国际关系、文明互鉴等时代命题,揭示的道理却是普遍的,语言生动形象,蕴含着大智慧 。
材料一,吹灭别人的灯、阻挡别人的路,看起来抢了一时的“先机” , 实则为人不齿,终将被他人排斥 。生动朴素的文字中所蕴含的为人处世之道启人深思 。材料二,借“一花”和“百花”阐述了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一花”和“百花”相互联系,“一花”之美是在“百花”中得到凸显的,而“百花”之春又是建立在“一花”的基础上的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人与集体及社会的关系,莫不如此 。材料一与材料二并举 , 构成了一组对话关系 。材料一说的是不应怎样,材料二提供了行动思路 。
学生在把握这两则材料的内涵、关系基础上,可写的空间与切入角度是相当多的 。熟悉政治、了解国际大事的同学可以就一些重大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 例如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文明的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也可以结合当下核心技术领域“卡脖子”困境的解决去探讨科技发展中的自力更生与借鉴学习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在语文卷出现这道题,与政治卷中的作答是不一样的 , “认识与思考”不是在讲立意和结论本身,重点在于立意与结论的形成过程 。前述对作文材料的立意阐释,在文章写作中应转化为对鲜活事例的展现、对丰富事实的分析 。那些事实材料在心中涌现,得以筛选并经语言文字外化的过程,也是内在思维的碰撞过程、情感的激荡过程 。少一些空泛议论 , 多一些典型事例,多一些真情实感 , 立论才有依托,文章也才能真正打动人 。
从材料字面回到生活与成长,也能写出很好的议论或记叙文章 。如果学生能结合个人生活与求学经历,从身边具体事例谈起,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能让读者返回“现场” , 写活场景中的人与事,写透对材料的认识,这不只是考场上令人满意的作文答卷,也是学生对中学时代提交的思想认识与生活总结,正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阶段的具体表现 。两则材料都“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 。如果学生能够从这两则材料出发,联想到更多的语用典型案例,阐释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的普遍规律,也可谓独辟蹊径的好文章 。
语文是立德树人的独特载体 , 其育人价值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体现出来的 。这道写作试题所涉及的考查意图与目标,既是普遍的,也是个性的;既是抽象的,也是鲜活的;既是主题教育的,又是语言文字的 。所谓“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要立得住,要对每则材料各自的观点、两则材料之间的联系有充分的认识 , 并能有丰富的延展 。寓思政于语文之中,以语文体现思政的道理,正是试题的初心 。
试题内容:新课标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设计思路:
材料列举了“好的故事”在不同情境和场合发挥的不同作用,最后一句话“故事是有力量的”是材料的主旨 。考生可以根据材料所列举的代表性场景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深入的思考 。
远在原始时代,人类就通过讲述神话和传说,团结部族,形成合力;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常通过寓言等故事阐发学说;秦汉以来,故事变得日益丰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当代社会 , 各类故事层出不穷,像我们熟悉的革命英雄的事迹、春天的故事……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 。大多数考生成长过程中都有听故事的经历,对各类故事的力量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真切感受,因此本题题材范围很广 , 贴近考生生活,考生可以根据材料列举的内容,展开联想和思考,选择最有创意也最适合自己的题材写作 。
关于什么是好的故事 , 可以有不同的评判标准 。有的故事胜在情节曲折,有的则胜在人物生动;有的故事优点在通俗易懂,有的故事优点在思想深刻……一般来说 , 从故事的内容着眼来判断故事的优劣,是考生比较熟悉的方式,至于故事的讲述方法 , 是对故事力量的进一步理解,是对故事艺术的进一步认识,自然也是题中之义 。
故事的力量如何发挥,在何种情境下发挥,可以想象的空间非常广 。生活中 , 好的故事可以增进人们相互之间的理解和认同,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好的故事可以触动心灵,激发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好的故事,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赋予我们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智慧;个人的命运可以通过一个好的故事改变轨迹 , 国家的形象可以通过好的故事得到充分展现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想象和思考选择合适的角度来立意,既可以从自己的经历中,选择印象最深的部分,讲述故事如何发挥力量;也可以自行设计情境,讲述故事所带给人的力量,带给社会的能量 , 或带给时代的影响 。
这个话题各类不同文体均有可以发挥自身文体优势的地方 。考生可以记叙自己或他人生活中的故事和感悟;可以对某个现象进行综合分析 , 对某个论题加以充分论证;也可以探讨怎么讲故事才能让故事更有力量等问题 。既可以书写日常生活中的微观方面和个性感触,也可以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与中国形象等宏观问题 。本题审题难度不大 , 也体现了对考生的友好 。
试题内容:新课标I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 。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
要求:选准角度 , 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设计思路:
这是一道读写结合类型的作文题 。读写结合类型的作文题,是根据试卷内其他模块的材料,衍生出相关的作文话题 , 写作与卷内其他模块材料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对话性 。为避免写作受到阅读因素的制约,选择了关联相对浅显的语用材料 。
作文试题 , 通过语言文字运用II的材料中提及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 , 引出“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的话题 。材料所说的“自己的空间” , 可以指现实中的空间,也可以指向虚拟的空间 。“希望有”是一个意愿,值得肯定 。青春期的高中生处于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期,生活中面临着自我发展、青春友谊等各种困惑,也面临学习任务繁重、求学压力大等问题,有时会表现出一些稍显自我的情绪 , 让长辈担心,甚至被认为“谁也不爱”,这种定性反而可能会把青少年推向封闭的自我空间 。而试题以“放松,沉淀,成长”定位 , 就是命题者对青少年成长需求的一种换位思考,是就“安静一下不被打扰”“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所做出的善意表达,意在理解青少年,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 。
对于青少年来说,“自己的空间”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 , 是放松心情、安放心思、积蓄力量、为继续成长加油充电的地方,那里有自己的烦恼与愿望,以及朋友的友谊、社会的关切、未来的想象等等 。考生可以通过对自己空间内容的介绍,或就怎样打造“自己的空间”立意行文,展示自己的成长故事;可以就为什么想有“自己的空间”倾诉心声 , 与父母师长对话 , 告诉他们,对于我们想有“自己的空间”不必过虑,这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可以思考“自己的空间”的存在意义,比如通过自己的空间可以暂时得到放松,可以沉淀自己的情绪、思考和想法 , 让自己得以更好成长;还可以反思“自己的空间”的局限性 , 避免只是从自身角度、单一视角来认识和理解世界 。语言文字运用II中提到的戴耳机只是一种方式,这个信息起提示作用,考生可以由此联想到其他方式,如阅读、写日记、做剪报、独自跑步等,都能为青年营造一个自己的空间 。
【2023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解析汇总图 2023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解析汇总】作文试题贴近考生实际 , 引导考生思考“自己的空间”的意义内涵及相关问题,正面引导青少年勇敢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激励青少年建康成长 。话题内容明确,选题立意简易,便于考生展开思考与联想 , 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
- 2023年肇庆鼎湖区机关幼儿园什么时候到校注册
- 共7套 2023年高考作文题汇总版
- 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 202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汇总
- 2023山东高考作文题目是啥题 2023山东高考作文题
- 2023年宁波居住证线上办理方式图解 宁波居住证怎么办理?宁波居住证办理新规定(2
- 泰安市高考时间 2023泰安高考体检时间+地点
- 泰安市高考查询 2023泰安高考体检各县市区联系电话
- 衡阳市体育中考时间 衡阳2023年中考体育不考了吗
- 2023年泰安岱岳区社会考生高考体检工作安排
- 中山市港口标榜半岛幼儿园2023年秋季报名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