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都曾写过求官信,可结果却截然不同

我们都知道李白和杜甫是盛唐时期最为伟大的两位诗人,后人分别称其为“诗仙”、“诗圣” 。可是当时不比现在,诗写得好并不能当饭吃,作为读书的士子,能够步入仕途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在看完他们二人的“求官信”之后,你会发现他们对于求官究竟有多急迫和酸楚 。
当年26岁的李白正式离川求仕,他的抱负很大,是要救苍生、安社稷的,既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却又自恃清高,不愿意走平常的科举之路,而是打算选择一条捷径,那便是通过求仙访道的形式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从而引起朝廷的重视 。后来他在江陵拜访了道士司马承祯,并写下《大鹏赋》,将自己比作是“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 。接着又与道士元丹丘一起隐居在嵩山,随后又和孔巢父、韩准等人隐居在祖徐山的竹溪 。
网络配图
可惜他所做的这一切并没能如他所愿,后来他觉得再这样耽搁下去不是个事儿,便“屈身”接触了裴长史、李长史之类的地方官员,结果钱倒是花了不少,可官却还是没能当成 。到了公元734年,34岁的李白专门赶到襄阳,拜见了韩朝宗并递交了求官信《与韩荆州书》,据说凡是经他推荐、提拔的人,无一不是官运亨通 。这篇求官信用现在的话来说大致如下:
我听说天下的士子聚在一起讨论:人生不用封为万户侯,只愿结识一下韩荆州 。怎么能使人爱慕敬仰到如此程度!那还不是因为您有周公那样的作风,从而使海内的诸多豪杰都愿意归于您的门下 。士人一经您的接待便声名大增,所以一些屈而未伸的贤士,都想在您这儿获得美名 。希望您不要因为自己的富贵而怠慢了他们,不要因为他们的微贱而轻视了他们,那么如此一来,您众多的宾客中肯定会出现毛遂那样的奇才 。假如我能有机会显露才干,我就是那样的人啊 。
这只是文章的开头,后面还有很多的内容,这里就不做过多的叙述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来查看 。在这封信中,李白一开头就借用天下谈士的话,“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来赞美韩朝宗礼贤下士,识拔人才,紧接着大拍对方马屁,那叫一个肉麻 。而后又颇有些自负地介绍自己的才能、气节和经历,尽情诉说着自己“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平交王侯” 。
也不知是李白的马屁拍得太过了,让对方消受不起,还是自夸的有些过分了,让对方看了不怎么爽,反正李白的这次求官没有任何的下文,可以说李白的热脸是贴到了韩朝宗的冷屁股上了 。
网络配图
与李白一样,杜甫的政治抱负也是相当了得,不过与他不同的是,杜甫一开始走的是科举的路子,只是在几次科举均未及第的情况下,这才试图另辟蹊径,不断地向权贵投诗,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推荐,可最后也是无济于事 。
公元751年,已经在长安漂泊了5年,靠朋友艰难度日的杜甫,终于是抓住了一次直接向皇帝自荐的机会 。这年的正月初八、九、十三天,唐玄宗接连举行了祀太清宫、祀太庙、祀南郊的三大典礼 。杜甫赶紧就撰写了《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三篇赋,合称“三大礼赋”,连同求官信一起进献唐玄宗 。
他的求官信是这样写的:自我的先辈以来,十一代人都遵奉儒学、在朝廷中担任官职 。我的祖父杜审言以文章著称于中宗时期 。我凭借着祖辈的遗训,从七岁就开始写诗文,到现在已经快四十年了,然而却一直是衣不遮体,经常寄食于他人 。我私底下时常想,会不会哪一天就在流浪中抛尸荒野山谷了 。我希望能够得到天子的怜爱,如果能让我从事先辈的事业,改变当前的处境,那么我的诗文,即使达不到诸子百家那样的水平,但是像扬雄、枚皋那样的水平还是能赶得上的 。有这样的臣子,皇上难道忍心弃之不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