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康乾盛世时期执行着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周边藩属
清朝因沿袭了汉族王朝的天下观,着眼于怀柔远人和外夷归附,但又严加防范 。在康乾时期向其朝贡的国家有朝鲜、琉球,安南、南掌(老挝)、暹罗(泰国)、缅甸,廓尔喀(尼泊尔)、哲孟雄(锡金)、不丹,浩罕、哈萨克、布鲁特、布哈尔、巴达山克、爱乌罕(阿富汗)、苏禄、博罗尔、玛尔噶朗、坎巨提、安集延、那木干、兰芳共和国等 。
乾隆时期对周边小国不断扩张,缅甸贡榜王朝与清朝爆发清缅战争,清军四次进攻皆失败 。1769年乾隆帝派傅恒、阿桂入缅未果,双方最后停战 。1784年暹罗却克里王朝派使朝贡,1788年缅甸为应付暹罗威胁,也派使朝贡 。1789年安南发生西山朝统一后黎朝、郑主与广南国 。
清军击败西山朝,护送黎帝黎愍宗复位,途中遭西山军的伏击而败,史称清越战争 。西山朝阮惠遣使向清廷谢罪,清廷封为安南王 。朝鲜与琉球国也早就成为藩属国之一 。只有德川幕府统治的日本处于锁国时期,与清朝来往甚少 。
来往国家
日本
清朝统一台湾后,康熙帝由郑氏那里了解到对日贸易的好处,于是于1685年颁布了《展海令》 允许人民出海经商 。这一政策致使去长崎的唐船骤增三、四倍以上 。同年,日本政府则颁布《贞享令》,规定每年去长崎贸易的总额:中国船贸易额不得超过白银六千贯,荷兰船不得超过三千贯 。贸易总额超过白银六千贯后,即禁止此后该年入港的其他中国船舶进行贸易,勒令运回货物 。故来得较晚的中国商船不得不驶回中国,不过不少中国船就在日本沿海进行走私贸易 。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赴日唐船达117艘,而该返回中国而从事走私贸易的船达22艘 。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日本政府限定赴日贸易的唐船为80艘 。直至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为防止日本产铜原料之外流,幕府公布《正德新令》,限止每岁赴日唐船为30艘,此令一出,唐船抵长崎者自行减少 。
日本人翻译了康熙《圣谕》,并且称呼康熙帝为“上国圣人”,康熙的训渝《十六条》,以《圣渝广训》书名刊行,1788年并附以雍正对十六条训渝的敷衍释文於书后再次出版 。称该训渝“实为万世不易的金言”,对雍正亦称为“希世仁君” 。
俄国
康熙时期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驱逐沙俄侵略军,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条约签订不久,沙俄就向清政府提出派人来华学习中国文化 。俄罗斯人主要想学喇嘛教经典,因为在沙俄新拓展的东方领土上,很多民众都信奉喇嘛教 。另外,俄人来华,还想学习满汉文字,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 。
对于俄国的要求,清政府欣然同意,并将这些留学生安置在国子监中,派专人教他们 。由于这种方式学期不长,缺乏制度保障,因此俄罗斯一直希望能够定期派人来中国学习 。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派图理琛等人,前往俄国境抚绥土尔扈特部 。作为交换,彼得大帝提出派遣以修士大司祭列扎依斯基为首的教士团回访北京 。
雍正六年(1728年),中俄双方在恰克图签订《恰克图条约》,规定俄罗斯派4名传教士到北京传播东正教,并派6名学生来华学习满、汉语言,每10年轮换一届,俄罗斯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开始正规起来 。
【解密:康乾盛世时期执行着什么样的外交政策?】雍正帝对这些远道而来的留学生十分重视,不仅将他们安置在北京东江米巷(后改名东交民巷)的“俄罗斯馆”内,还在教育上设立专门的满族助教来教育他们 。当时的满洲助教是胡什图汉,汉族助教是陈宪祖,二人专门负责俄国官生的教学事务 。不仅如此,清政府还每月给俄国留学生银钱、米和日常生活器物,甚至在其学成归国之际发放路费 。自此之后,在150年里,沙俄一共派了14批传教士团、共155人次的僧俗人员,其中除了神职人员外,还有医生、画师、植物学家、天文学家和专职留学生,共60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