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共婵娟这首歌,千里共婵娟,的全诗( 二 )


词的上片叙述了他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 , 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 。苏轼和苏辙 , 手足之情甚笃 。据苏辙《超然台记叙》说:“子瞻(苏轼字)通守余杭 , 三年不得代 。以辙之在济南也 , 求为东州守 。既得请高密 , 五月乃有移知密州之命 。”苏轼抛掉湖山秀丽的杭州 , 由南而北 , 原为兄弟之情 。但到密州之后 , 仍不能与弟辙时常晤对 。对弟弟的思念 , 构成这首词下片的抒情文字 。
下片开头“转朱阁 , 低绮户 , 照无眠”三句 , “转朱阁” , 谓月光移照华美的楼阁 。“低绮户” , 谓月光照着有离愁别恨的人 , 使其不得安眠 。“朱阁”“绮户” , 与上片“琼楼玉宇”对照 。既写月光 , 也写月下的人 。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个人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去 。“不应有恨”两句是用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 。“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 , 正是“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意思 。下面“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 , 此事古难全”三句 , 转为安慰的语气;既然月有圆缺 , 人有离合 , 自古皆然 , 那是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 。惟愿兄弟俩彼此珍重 , 在远别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蝉娟” , 月色美好的样子 。此句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蜕变而来 。理解到远别的人可以“千里共婵娟” , 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 。以美好境界结束全词 , 与上片结尾“起舞弄清影 , 何似在人间”一样 , 是积极乐观的 。一方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 , 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
这首词的上、下片都带有人生哲学的意味 , 如上片结语“起舞弄清影 , 何似在人间” , 这与陶潜桃花源诗所说:“凡圣无异居 , 清浊共此世 。心闲偶自见 , 念起忽已逝”诸句约略同意 。就是说无论在什么地方 , 都有凡境、圣域、清境、浊境 。当一个人思想开朗、胸怀坦荡的时候 , 就是在圣域、清境里 , 反之 , 清境、圣域便都不见了 。同时这也就是儒家“无人不自得”的思想 。有了正确对待事物的思想 , 那么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所作为 , 心安理得 。在人间也可以得到快乐 , 何必定要到天上去?在外面做地方官同样可以做一番事业 , 何必一定要回到朝廷中去呢?下片的“此事古难全”含有这样的意思: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 , 人生有欢聚 , 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 , 原是自然界的规律 。
五代北宋士大夫的词集中 , 也有一些包含人生哲学意味的词 , 到苏轼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首词虽然包含人生哲学 , 然而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 。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 , 体会到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 , 而不是枯燥的说教 。同时 , 词里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 情与理的矛盾 , 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 , 不脱离现实 , 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 , 情绪是健康的 。同时 , 这首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所以它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赞美所称赞的名作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