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二 )


2003年4月23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将这种新的办学形式定名为“独立学院” 。
自2000年起,湖北先后设立31所独立学院,其中仅武汉就有22所,数量位居全国省市前列 。在汉8所部属院校都有自己的独立学院 。不少二本院校也设立了独立学院,如江汉大学有江汉大学文理学院,武汉工业学院有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 。
因为对独立学院的不了解,每年高招期间,总有考生在志愿填报时以重点本科的分数误报独立学院,闹出乌龙事件 。如2020年,广东一位考生以632分的高分误报了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该生成绩比该校在广东的录取分数线高出200分 。
武汉大学珞珈学院一名首届毕业生告诉采访人员,当时老家很多亲戚都以为他上了武大,分不清武汉大学珞珈学院和武大的关系,何况他毕业时拿到了武大的学位 。“其实我上的是三本大学,却经常被人误以为武大毕业,我也不想解释,但内心老是忐忑不安 。”
源于独立学院与母体校的特殊关系,上三本院校拿一本学位证书并非个案 。
2011年6月23日,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官网挂出一则报道,称“在2011届本科毕业生中,1881名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的学士学位证书” 。这则校园新闻很快被贴到华中科技大学校内白云黄鹤BBS上,引来华科学子的围观 。
“两校录取分数相差100多分,毕业生却能拿到一样的学位证,这不公平!”不少华中科技大学学生这样在下面留言 。时任校长李培根直面学生意见作出解释——“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 。他承诺,自2012年起,华中科技大学不再对文华学院、武昌分校毕业生授予学位 。
据悉,2000年和2003年,华中科技大学分别与民营资本合作兴办了两所独立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和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当年二者同属本科层次的三本序列 。
考进一所三本独立学院,毕业时却发一本名校的学位证书,在一段时期内相当普遍 。当年的武汉晨报采访人员程亚回忆,读三本拿一本学位的现象持续了很多年,这也是独立学院吸引生源的手段 。
2008年2月教育部发布《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从这时起很多独立学院才开始申请并获得学位授予权 。2012年,湖北省学位办公布了《湖北省独立学院申请新增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和专业审核办法》,上三本独立学院拿一本学位证书的历史被正式终结 。在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院长、浙江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邱均平教授看来,“这是独立学院真正走向独立的开始” 。
教育部多次发文支持“转设”
“从租赁校园,472名学生起步,到现在2万名在校生,用了20年 。”去年10月29日,汉口学院举办20周年校庆,其前身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是国内创办最早的独立学院之一,董事长罗爱平表示,汉口学院创办20年为国家培养了10万名毕业生,其中涌现出大批企业家,还有科学家,也有全国道德模范 。
租借或者买一块地建设校园,借用母体校的招牌和办学资源,每年上交一定数量的管理费——一所独立学院便蹒跚上路了 。在2000年前后短短几年时间,高峰时全国有326所独立学院,每年招生数在百万以上,至今有2000万人因此获得了接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 。
2006年9月26日,教育部颁发《关于“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提出“独立学院视需要和条件按普通高等学校设置程序可以逐步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 。这是最早提出独立学院转设的文件 。
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发展规划咨询专家组成员赵正洲教授表示,独立学院是特定背景下设立的,当时提出高等教育要大发展,但是在一张白纸上新建一所大学很困难,所以另辟蹊径支持高校创办独立学院 。这样不仅来得快,还能依托母体资源迅速扩大招生规模,将高等教育引向大众化 。
独立学院集结了公办和民办的双重优势,通过政策倾斜,规避了一般民办高校的风险和成长中的艰难,凭借母体校的品牌获得了更大的竞争优势 。
作为母体校的知名大学出牌子,独立学院交“挂牌费”——这在母体校眼中,独立学院就像一只下蛋的鸡,上交的“挂牌费”可以弥补母体校办学经费的不足;在独立学院眼中,打着母体校的招牌,招生变得容易,收取的学费也较高 。但在邱均平教授看来,这种办学模式不仅产权归属不明,也有失公平 。
2008年,教育部出台26号文件,进一步支持独立学院转设,并给出5年的“培养期” 。2011年起,湖北独立学院开始转设,如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等10多所独立学院,相继转设为民办普通本科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