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电视剧中宋代进士们为何老被捉去当女婿( 二 )


宋太祖时就有“不杀文臣”的条训与崇文抑武的国策,以后的宋代历任统治者都一以贯之,导致无论从物质还是精神意义上来说,宋朝都堪称文人士大夫如鱼得水的时代 。他们多出身于庶族寒素之家,全凭个人奋斗才突破逆境,跻身于统治集团成员之列 。现代有很多文人都很向往宋朝,比如大名鼎鼎的武侠大师金庸先生与学者余秋雨等 。
宋代的文官官俸高,接受的赏赐也重 。不仅如此,还可以荫及家人,差科全免,成为社会上享有特权的“官户”阶层 。而这些待遇,在宋朝的相关法律文件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可谓是法律保障的高收入、高待遇 。
连宋真宗赵恒都都有些眼红,在诗中表达了这层意思:“富家不用卖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
诞生于宋代的一组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达而相天下,穷则善其身” 。更是将读书博取功名赢得远大前途渲染得淋漓尽致 。
宋代的高级官员中,科举出身者占了压倒优势 。就拿北宋时期的正、副宰相来说,科举出身的人就占到了90%以上,南宋比例更高 。当时评价一个家族兴盛与否,有无美好的未来,其中关键的一条就是看其有几人登科或几个女子嫁给士子 。这样,金榜题名的士人自然就成了豪富之家择婿的首选,屡屡上演“榜下捉婿”也就不足为怪了 。
但大宋官位毕竟有限,经不起天下人争抢,只有佼佼者才有望胜出 。
这便造就了众多未婚大龄青年乃至大龄壮年 。这也影响了大宋的女士们,“女怕嫁错郎”,既然做官的吃香,大家闺秀们便挤破头争当“官夫人”,于是出现宋朝特有的“榜下捉婿”怪圈 。宋人把“择婿”说成“捉婿”,又戏称为“脔婿”,“脔”乃肉块,可谓比喻形象,又颇带讽刺意味 。
捉的不只是女婿,更有家族的前途
虽然前一个“钻石王老五”的标准是主要的,但是其背后的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 。
因为在古代社会中,女性出嫁不仅仅是一个家庭走进另一个家庭,也不仅仅是个人角色从女儿到妻子的转变,她还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那就是担当联系两个家族的纽带 。这一作用在当时人眼中是被重视的 。宋代也不例外 。
因而为女儿选择理想的婚配对象常常是使父母伤脑筋的大事 。不过,所谓的理想对象既不是女儿的个人意愿,也不是从女儿的角度来考虑的,而是父母主要是父亲从维系、发展家族的角度来考虑的 。
基于这个角度,古代社会中的婚姻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是两个家族未来的休戚与共,由此产生的一些包办婚姻,从客观的来说,还是有他存在的道理的 。
婚姻不只是财产的结合
“榜下捉婿”其实也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即宋代的婚姻观念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 。从魏晋南北朝、隋至唐中期,由于门阀制度盛行,婚姻对象的选择是有着严格的门第限制的 。
到唐中后期门开始衰落,经历五代,到宋代,门第观念已经淡薄 。因为个人才能和钱财,而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则与宋代高度发展的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
因而,对于宋代此种婚姻观念的评价应该辩证地看,较之前代的门第婚而言,宋代的婚姻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历史的进步,不过对于后世的论财婚而言也可谓是一种滥觞,对今天因《婚姻法》新解释而产生的“经济婚姻学”更是一大警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