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月夜忆舍弟的诗 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链凳慎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 。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 。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
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 。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客中只独看” 。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 。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这已经透过一层 。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 。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 。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 。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棚敬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 。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 。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 。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粗袭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 。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 。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
杜甫《月夜》赏析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杜甫月夜忆舍弟的诗  杜甫月夜

文章插图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杜甫诗鉴赏
这首诗是杜甫在闷绝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八月自鄜州,奔赴灵武(唐慧轿肃宗的临时行宫,今宁夏灵武),途中被安禄山叛军所俘,陷于长安时所作 。题为《月夜》,是怀念亲人的诗 。
首联,诗人悬想妻子见月忆己,这正是诗人自己见月忆妻的移入 。不说自己想,而说对方在想;不说自己见月思亲,却说对方见月忆人 。这种化实为虚、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不但表现了诗人臻入化境的艺术技巧,而且渲染了诗人怀念亲人的真挚感情,表现了诗人对妻子的真挚而深厚的爱 。次联流水对句转到小儿女作陪衬,以加强上联的情思 。
“未解忆长安”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小儿女不知道想念在长安的父亲;另一层是说小儿女不理解妈妈看月的心事 。后一层意思更深厚些,因为小儿女不理解妈妈的心事,当然就更不懂得去想念父亲了 。这不仅写出诗人对儿女的想念,同时通过对天真的儿女的想象,也加强了诗人怀念的深度 。这两句将“只独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