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耳熟能详的《清明上河图》居然这么命运多舛( 三 )


今人考证《清明上河图》在明嘉靖三年(1524年)陆完题跋后,紧接着就是明万历六年(1578年)太监冯保的题跋 。两跋相距五十四年 。在这五十四年中,《清明上河图》已五易其主,即从陆完家到顾鼎臣家,再到严嵩家而入内府,然后落到冯保手里 。冯保的题跋全文是:“余侍御之暇,尝阅图籍,见宋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观其人物界画之精,树木舟车之妙,市桥村郭,迥出神品,俨真景之在目也,不觉心思爽然,虽隋珠和璧,不足云贵,诚希世之珍欤!宜珍藏之 。”冯保跋再一次证实,《清明上河图》确实进入到了明朝内宫,并且还经皇帝亲自过目 。但是,冯保的题跋有一个最大的疑问,即这件名画如何从皇帝那里转到他的手中来呢?如果是皇帝的赏赐,他必会大书特书,因为这是他最大的荣耀,然而他没有这样写,那么只有另一种可能,即偷盗!
冯保是何许人,他有没有这个作案的动机和条件?查一查他的身世,便一目了然 。原来这冯保是深州(今河北深县)人,号双林 。嘉靖时为秉笔太监,隆庆元年(1567年)提督东厂兼管御马监 。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病危,立即召内阁大臣高拱、张居正、高仪等至乾清宫,同受顾命 。冯保当时已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穆宗不能说话,即由他来宣读顾命 。穆宗死后,万历皇帝朱翊钧即位,年仅10岁,冯保假传遗诏说是“阁臣与司礼监同受顾命”,意思是大臣和太监共同来辅佐年幼的皇帝 。这样的遗诏是违反常理的,大臣们都觉得奇怪 。在小皇帝登基举行仪式的时候,冯保始终站在皇帝宝座的旁边,当大臣们向新皇帝跪拜朝贺的时候,当然也面向了他,满朝文武无不感到惊骇 。之后,冯保即把司礼监、东厂大权都揽了过来,兼总内外大权,势力越来越大 。冯保何以能如此?在宫内他所依仗的是皇帝的母亲李太后,宫外结交的是权臣张居正 。张居正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排挤政敌,推行改革,也需要冯保的力量 。直到后来皇帝长大亲政、李太后不干预朝政、张居正也去世,冯保才失去依靠被逐出了宫廷,在南京安置,后来死在那里 。
除了权力欲望之外,冯保也是非常贪财的人 。他平时接受大臣们的贿赂,如一次接受梁国柱所送的钱就达万金,凡被他打击排挤而查封的家产,只拣出一些平常的东西送给皇帝,而金银珠玉则隐瞒下来,据为己有 。他的房屋第宅,遍布京城,其花园的壮丽,可比皇帝的园囿 。他倒台以后,从家中抄没出的金银就有百余万两,其他奇珍异宝,不计其数,可以抵得上全国一年的贡赋收入 。冯保在《清明上河图》上题跋的那一年,万历皇帝朱翊钧才16岁,还没有亲政,他自署的官称是“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兼掌御用干事司礼监太监”,也就是权力膨胀到最大的时候,并且掌管着皇宫中所用的一切,他完全有这个作案的条件,就是明着拿,也无人敢过问 。他也有作案的动机,因为他非常贪财,并且有类似的劣迹,即从中隐瞒查抄的财产和接受贿赂 。同时他还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写得一手好字,从《清明上河图》上的题跋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由此种种,我们完全可以断定把《清明上河图》第三次从皇宫偷盗出来的案犯,正是冯保 。
毕竟不是正道得来的,冯保心里并不坦然 。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他最担心的是小皇帝长大亲政,一旦要查内库账目,要追究丢失的名画,不是他总管太监的责任吗?前述社会上所流传的那个《清明上河图》被毁的谣言故事,很可能就是这个冯保捏造出来的,来一个毁尸灭迹,死无对证 。冯保为了得到这一件无价之宝,可谓费尽心机,预谋已久 。《清明上河图》在冯保手里呆了多久,已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证明,抄没冯保家产时,并没有这件作品,因为它再没有进入明代的宫廷 。有可能冯保在被抄家之前就已秘密脱手了,再不然就是藏匿他处而未查抄到 。自冯保以后,一直到清代的乾隆年间,这二百余年中究竟几易其主,倒手过多少次,无人知晓 。也正是在这一时间内,社会上伪本《清明上河图》广为流传,目前世界各地所藏这类伪品,据悉不下二三十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