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耳熟能详的《清明上河图》居然这么命运多舛

导读:《清明上河图》的收藏可谓是历尽磨难 。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的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 。宋徽宗因此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 。作为中国历史上书画大家的宋徽宗酷爱此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在图上亲笔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 。然而此部分今天已不复存在,这有两种可能,一是作品流传太久,经常被人玩赏,慢慢地开头部分就坏掉了,后人重新装裱时就干脆把这一段破损处裁割掉;一是有人故意将此部分裁截下来,单做一幅画另卖高价,这种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这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八百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强取豪夺的目标 。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经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历经劫难,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 。
(一)靖康之难,流出宫外
【世人耳熟能详的《清明上河图》居然这么命运多舛】在《清明上河图》题跋当中,今天能见到最早的是金代人张著的题跋,以后便是元朝人的题跋,而无南宋人的题跋和任何收藏印记,证明该图未曾流传到南宋而仍然留在北方,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它牵涉到一桩特大的窃夺案 。北宋王朝的建立,始终没能解决与北方辽、金、西夏等政权的纷争 。先是与辽、金连年不断地发生战争,割地赔款,屈膝求和 。1126年,金兵大举南下,直抵汴京 。金兵破城以后,杀人放火,搜刮财物,把宋徽宗、钦宗、后妃、公主、宗室、大臣三千余人,以及各种文物、图书、档案、天文仪器和技艺工匠等全部掳掠而走 。
在这一次掠夺中,就包括了《清明上河图》 。但奇的是,《清明上河图》却没有归入金朝皇宫,而是流传在民间 。现卷后贉纸最早的题跋,是张著、张公药、郦权、王磵、张世积等,都是北宋灭亡后留下的遗民 。他们展视此图,缅怀故国,昔日的繁华今已成瓦砾,感慨系之,题诗以咏 。但是此图为何人所有,他们在何处观看,谁都没有说明,以致今日难以查考 。想当时金兵入城,一片混乱,有人趁火打劫,将宫中财宝藏匿,据为己有,是情理中的事情,《清明上河图》可能就是这样从皇宫中被偷盗出来,第一次流入民间 。蒙古人灭金吞宋,建立元朝之后,统治者到处搜刮财宝,《清明上河图》再次进入宫廷,为皇家所有 。
(二)装裱匠以假易真,二次出宫多辗转
到元代后期的至正年间,宫内有一个装裱匠看准了《清明上河图》,趁装裱这件作品的时候,用了一个调包计,用一个临摹本把真本偷换出宫,悄悄地卖给了某贵官 。贵官后来被派到真定(今河北省正定)驻守,负责保管这幅画的人,又偷偷把它卖给了杭州人陈某 。陈某保存了数年,因为家境窘迫,想得到一笔钱用,并且又听说某贵官快要从真定回来了,害怕事情败露连累到自己,因此急急忙忙要找一个买主,秘密卖掉 。恰好这时寓居北京的江西泰和人杨准,是个博雅好古之士,在京搜访古名家笔迹,得到这个消息,倾尽囊中所有,以重金收购 。
杨准得到《清明上河图》是在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不久即回到老家,画也随他到了南方 。他得到这一作品,喜不自胜,第二年,就把得到这一名作的经过详详细细地记录在图后的尾纸上 。《清明上河图》第二次从皇宫里偷盗出来的细节,就这样被清晰地记载下来 。同年秋,江西新喻(今新余县)人刘汉在杨准的家里见到这一作品,他是行家,对作者高超的技艺钦佩得五体投地,在杨准之后也写了一个跋,称这一作品为“希世玩”,要杨氏子孙永远“珍袭” 。可是,仅仅隔了十四年,即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清明上河图》已经到了静山周氏的家里 。究竟是杨准自己卖掉的,还是在他死后子孙卖掉的,不得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