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众 , 曾国藩在《谕天津士民》文告中先赞扬“天津士民皆好义 , 各秉刚气” , 然后 , 又针对他们在没有“迷拐之确证 , 挖眼之实据”情况下“徒凭纷纷谣言 , 即思一打泄忿”告诫说:“或好义而不明理 , 或有刚气而无远虑 , 皆足以偾事而致乱 。”对法国 , 曾国藩拒绝了法国提出的处死天津提督陈国瑞及天津府、县官员张文藻、刘杰此三人以抵命的要求 , 认为如此处理“我朝廷命官”太丢国家、政府的脸面 , 并以养病为名将张、刘二人放回原籍躲避风头;陈国瑞因有奕譞保护而送往京城 。
这时 , 清廷已急于解决危机 , 政策有变 , 总理衙门一日一催 , 且反指曾国藩有包庇犯官之意 。曾国藩忙又派人将张、刘二人找回 , 录下口供 , 送押解刑部 。最后 , 刑部判决将张、刘二人发遣黑龙江赎罪 , 仍未如法国要求将其处死 , 而“反教”最激烈的陈国瑞却“赖朝廷加恩保全 , 令仍回扬州治病” 。而对法方提出的缉拿凶手的要求 , 曾国藩知道难以拒绝 , 于是匆匆忙忙“缉拿”了20名“凶手”判决死刑 , 以抵被打死的20名洋人之命 。其实 , 其中有些是已判决死刑的囚犯 , 有些则并无确证 。对这种不讲证据的“一命抵一命”的做法 , 连他的门生李鸿章都不表认可 , 急忙去信劝阻 。
在津案处理后期还未议结时 , 因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 , 朝廷又将曾任两江总督多年的曾国藩调任两江总督 , 由李鸿章接任 , 最后议结津案 。曾经不赞同曾国藩的李鸿章接手后 , 才感到自己原来的想法行不通 , 还真不能不“一守曾国藩旧章” 。只是由于被打死的20名洋人中4人是俄国人 , 俄方此时只索高额经济赔偿并不要中国人“一命抵一命” , 所以他只是将原判20人死刑改为16人死刑 , 其余如支付法、俄等国抚恤费和赔偿财产损失银49万两;派崇厚作为中国特使到法国赔礼道歉完全照旧 。
慈禧的替罪羊
“天津教案”使曾国藩从“中兴名臣”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之鼠 , 成为举国欲杀的“汉奸”、“卖国贼” 。曾协助处理津案的丁日昌也受到激烈攻击 , 被骂为“丁鬼奴” 。而且 , 醇郡王奕譞等一群权要纷纷上奏 , 要求皇帝下旨讨伐洋教、惩处媚外官员 。困局由洋务派官员解开 , 但顽固派却得到一种“道义上的力量” , 使洋务派在舆论上反成为国家、王朝的罪人 。这也是慈禧的策略 , 最后的决定是由她拍板的 , 而且她后来也急于议结 , 但又要保持自己“重民意”、“惜民气”的“清议” , 所以要“解铃人”承担责任 , 成为她的替罪羊 。丁日昌曾感叹为朝廷办事的困难:“局外之人”不知“局中人”的艰难 , 自然容易附和不着边际的高论 , 而一旦事情失控 , 与列强决裂 , “国家受无穷之累” , 而局外只会空谈的人不仅不承担祸责 , “反得力持清议之名 。”
朝廷这种“两手策略”相当危险 。官员往往根据自己的观点、立场“各取所需” 。对亟须和平稳定环境才有自强机会甚至生存机会的清政府来说 , 维持局面的平稳至关重要 。但有些官员却根据自己的观点、立场 , 想尽量“激励乡绅 , 激励众民” , 而一旦民众情绪被动员起来 , 便很难控制 。而且 , 一些顽固派官员更从自己的“集团私利”出发 , 屡屡以激发民众的“爱国激情”作为与洋务派争权夺利的手段 。他们以此方法使自己占据“道德高地” , 而置洋务派于“妥协”、“卖国”、万众唾骂的“道德劣势” , 以达削弱对手权势、壮大自己实力的目的 。质朴的民众确实很难想到 , 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有可能成为清政府内部政争中为人所用的工具 。不过 , 顽固派的豪言壮语并不能真正治国 , 只能是不切实际的误国空谈 。所以 , 此时主张焚教堂、掳洋货、杀洋商、沉洋船的醇郡王奕譞 , 一些年后成为军国大政主要决策者之一的醇亲王时 , 便不能不渐渐转而支持洋务派 。
- 揭秘:曹操之死与华佗之死竟存在这样的联系?
- 司马懿到底靠什么本事能与诸葛亮双雄并立
- 专家你好,请问微生物菌剂与杀菌剂混合使用有什么危害?
- 管晨辰哪里人? 管晨辰哪里人
- 古代日久生情的情侣范蠡与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
- 康熙远征噶尔丹时为何与留京太子写信来往讨论兔子
-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用兵如有天助是谁帮村?
- 揭秘关羽为何拒绝女儿与东吴的和亲
- 张启发与转基因,张启发除过转基因还干过人事吗
- 竟有人敢与乾隆争古稀老人称号!结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