媵制是指一个女子出嫁,须同姓品侄和奴仆随嫁 。《仅礼·婚礼》注曰:“古者嫁女必以侄品从,谓之媵 。”《易·归妹》云:“归妹以品,跛能履,征吉 。”认为媵制如同跛脚,尚能穿鞋行走,是件好事情 。
春秋时期,各国统治者实行媵制 。如《诗经·大雅·韩奕》:“韩侯娶妻……诸品从之 。”又《豳风·七月》中的“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也是说的媵婚 。
《诗经》中将“归”字解为“出嫁”的诗约有15首 。清人王先谦、姚际恒释“公子”为豳公的女儿 。诗的大意是,少女们在采桑时忽然心里悲伤起来,恐怕被女公子带去陪嫁 。进入战国,因为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媵制随之没落 。后世有妻死,由妻妹续弦的婚俗,就是媵制的遗孑 。
妾就是所谓小妻、侧室、偏房 。《谷梁传·僖公九年》:“毋为妾为妻 。”《汇苑》:“妾,接也,言得接见君子而不得伉俪也 。”妾一般都是来自身分较低贱的女子,《礼记·坊记·郑笺》云:“妾合买者,以其贱同于公物也 。”
此外,凡是未经明媒正娶的女子,也称为妾 。《礼记·内则》认为“奔者为妾” 。她们遭受社会的歧视,“父母国人皆贱之” 。
媵、妾制的产生虽然有其一定的历史原因,但由于它是一种十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所以很早就有人主张革除它 。如《易经·革卦》彖曰:“水火相息 。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 。”但是这种微弱的呼声在当时并没有多大的作用,更难取得实效 。
威斯特马克说过:然而人之欲拥有多妻,非仅基于性的动机,性以外如子孙、富、权威,皆足令其诱惑 。且妻之不产,或生女不生男,亦常使男子有另求新配的要求 。在东方各国以获得子孙为实行多妻的主要原因 。日本纳妾曾由法律认可,其辩则在生育子嗣,继承先人的祭祠 。古代兴都人的一夫多妻,似以恐惧无子而死为一要因 。而同一动机,依旧在近代兴都人间存在 。
许多波斯人迎娶新妻,仅为了初妇之无出,雷因说:“埃及男子对于不幸无出的妻,虽恋情犹浓,不忍割爱,徒以子嗣所关,乃引起重婚的念头 。”仅因初期不产,或生女不生男,而承认或实行一夫多妻,实为许多民族的通例 。
以上这种情况也是适用于中国古代的 。那时,殷商民族是处在一个农业颇为发达,而四邻的敌人又极多的环境之下,他们自然会有多妻的要求,因为多妻可以多子,多子则可以扩张本族的势力,以抗御敌人,同时可以协助农业的生产及襄理家事 。
自从周代的宗法家族组织确立之后,子嗣观念更加浓厚,如《诗经·螽斯》就以善生子的螽斯来比喻妇女的美德: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
《桃夭》之诗也和《螽斯》相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蒖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
这就是说,“之子于归”以后,所赖以“宜家室”、“宜家人”的,无非是有花、有实、有叶,而宜能发荣滋长这几个条件罢了 。
周代这种子嗣观念的发展,使多妻制度更加确定 。以后帝王、贵族、官僚之多妻,以及一般市民百姓纳妾者,多以子嗣的传祧为借口 。例如《白虎通·嫁娶妻》云:“天子诸侯一娶九女者何,重国广继嗣也 。”又云:“卿大夫一妻二者何,尊贤广继嗣也 。”
其实,“广继嗣”也许只是个借口,性的目的总是占十分重要的地位的 。
【揭秘:中国古代的有钱人一夫多妻怎样过生活?】
- 揭秘:梁山水军头领李俊为啥最后做了一国之主?
- 中国殉葬制度可怕,那日本古代妃嫔是怎么殉葬的?
- 古代抗击匈奴的第一名将是谁?一阵斩杀匈奴十万
- 揭秘: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为什么不打卫国
- 昭文帝慕容熙:成也女人败也女人的古代帝王
- 揭秘:李成梁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吗?
- 揭秘女皇武则天一生中到底有多少男人
- 揭秘爱好音乐的齐宣王最爱听多少人吹竽
- 为什么古代的女子都宁为贫家女不当帝王花
- 揭秘: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的关系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