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皇帝和珅是如何创收11亿家产的?

白银都流哪儿去了?全世界都在问,不光中国 。
英国人说,都流到中国去了——通过贸易逆差 。为此,1792年,他们派了马嘎尔尼来中国,想改变一下状况 。
马氏来华带了两样东西:一是市场经济原则,要求东西方以此原则扩大通商;还有一样,便是军火 。他本想演示一下大英帝国的船坚炮利,顺便推销军火,这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军事—商业复合体”的本质 。
可天朝对此不感兴趣 。天朝不是虚的,天朝无所不包,也包括了市场经济样式 。以此样式加于世界并证明其合理的是欧人,而向世界提供此样式的却是中国 。早在宋代,中国就有市场经济样式的海外贸易 。如果马嘎尔尼那时来中国就会看到,有20多处贸易港口,分布在东南沿海“四路”——京东路、两浙路、福建路、广南路 。不像清朝只开了广州一处,所设的粤海关,还被当作“天子南库” 。
市场经济曾经发达,但市场原则却未确立,为什么?正如俗话所说,中国的市场经济“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原因就在于市场经济难以突破大一统的王权,市场原则无法改变指令性权力支配经济的局面 。
市场原则能在欧洲确立起来是因为各国独立,形成“小国寡民”,因而资源匮乏,依赖市场,这就令市场大于国家,市民多于国民,使得以“军事—商业复合体”为原型的城市和市民社会13世纪就萌芽了 。约15世纪,它已有了自己的政治体制,近代国家围绕它而兴起 。
网络配图
反观中国,因大一统而自足,不依赖市场,反而成为最大的市场;而权力支配经济,以反市场原则来运作市场,反而能在市场上占上风 。戴逸《中国经济的千年态势与复兴之路》一文指出,乾隆时,中国的GDP最高,占世界32%,英、法、德、俄、意五国仅占17% 。还说,唐宋以后,直到18世纪,中国经济实力都居世界榜首 。他依据的是英国经济学家麦迪森的《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一书 。以此为据,我们可以认为,中国以大一统的政治体制,曾建立了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且以凌驾于市场之上的天朝朝贡体系左右了世界市场的格局 。然而地理大发现后,西方出现了全球化的帝国主义,足以动摇天朝体系,可天朝还被蒙在鼓里 。马嘎尔尼来中国时,正是英国全面战胜荷兰,作为全球化的帝国主义崛起之时,而晚清丝毫不知 。
如此巨大的经济体,竟然只开粤海关一口与海外贸易 。即便如此,它撑着天朝的架子,看上去还是绰绰有余 。马嘎尔尼也好,乾隆也罢,他们都没有对这个巨大的经济体产生怀疑,一个极力想把本国的贸易捆绑在这个经济体上,一个以天朝口吻拒绝自由贸易 。
为什么不增加通商口岸,扩大对外贸易?最堂皇的理由便是国家安全 。不过,那时对安全构成威胁的还不是海外之夷,起码还没意识到是夷,而是如晚明故事——中国民间海权重新崛起 。民间海权,那是反清复明的发动机,而英夷当年就与代表民间海权的郑氏缔约,所以要限制对英夷贸易 。
还有更深层的理由:王权之下,家国不分 。例如粤海关,康熙帝设立,设立时还招募了十三家牙行经纪人,专营外贸和征收关税 。我们知道,宋朝市舶司收入还要上交国家财政,而清朝粤海关收入则交到内务府,专供皇室之需 。如果皇室要完全垄断海外贸易,最好是“利出一孔”,只开一口 。康熙初设海关时,设了四处,且由所在巡抚兼管;雍正时设专职海关监督,直属内务府,与巡抚无关;到了乾隆帝只留了粤海关一口 。
对王权来说,家与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替乾隆两手抓的人便是和珅 。他不仅管着户部,还管内务府,最擅长的是做搬运工,将户部职能搬到内务府去,将国家财政收入搬到皇室去 。这方面,他善解“天意”,能揣摩皇帝隐私,做起来乖巧而又得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