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主要感受是什么 山中访友体会( 四 )


教《鸟的天堂》,“我们继续拍手,树变得活泼起来,到处都是鸟,到处都是鸟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有的尖叫,有的飞翔,有的拍动翅膀”,很多老师只是引导学生去理解这段话所描述的鸟的数量和活泼的气氛 。这远远不够 。从文字上看,两个“处处”不仅写出了鸟的数量,还暗暗告诉人们鸟的显性或隐性情态;“大的,小的,花的,黑的”,语言简洁,却写出了鸟的种类繁多,形状各异,颜色各异,美不胜收;“有的站在树枝上尖叫,有的在飞翔,有的在拍动翅膀 。”一组排比句描写了鸟的各种动作,从量、色、形、动等方面描写了百鸟争鸣、鸟群飞舞的欢乐热闹场面 。从句法上看,整齐的“处处……”和“处处……”短语“大的,小的,花的和黑的”和“有的……”这样的语句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驻足,流连和品味 。要像品功夫茶一样,运用情境渲染、朗读、比较推敲、入乡随俗、鉴赏评价等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触摸语言温度,体验语言趣味,感受字里行间的丰富情感,领略语言表达的独特性和精致性 。
(4)阅读“本文”中“那个意思” 。散文强调思想,但散文中的思想感情充满了感性的思想,而不是纯粹理性的思考和论,这就构成了散文的“感性思维”和“理性趣味” 。散文教学必须重视散文的这一鲜明特征,让学生感受到散文的独特意义 。
文学巨匠季羡林的散文《我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语言典雅朴实,描写和阐述不多,但不细想很难欣赏 。特别是在文章的最后,我写道,“我仿佛回到了四五十年前 。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乡愁的梦 。”很多老师,对文学充满期待,理所当然的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在德国留学十几年,在留学期间经常思念家乡、亲人、祖国 。”如今,时隔四五十年,作者又来到了德国 。当他看到家家户户窗户上的花时,不禁被眼前的景象所感动,仿佛已经睡着,回到了四五十年前的留学时代 。他陶醉在绚丽的鲜花中,沉浸在思乡之情中 。“真的是这样吗?不完全是 。
文末的这种感觉是作者几十年后故地重游引起的,“走在街上抬头,家家户户的窗户都开满了花” 。我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早在几十年前,作者就很欣赏这种情况 。文章第二段告诉我们,德国哥廷根的每个家庭都在种花 。不像在中国,他们的花不是养在屋里,而是种在临街的窗外 。作者被这种独特的养花方式“惊呆了”,所有的花都是朝外的,在房间里只能看到花的主干 。房东太太平淡而得意的“一模一样”让笔者大吃一惊 。显然,为他人养花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民族性格 。这种国民性的核心和精髓是什么?正文在第三段被进一步澄清和揭示 。作者从“每个家庭都是这样,当在房子里时,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走在街上,我自己看着别人的花,想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哲学和境界可见,作者的情怀不仅源于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民族精神,更基于中国人自私自利的客观现实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不是对留学的怀念,也不是对家乡的怀念,而是对中华民族像德意志民族一样,“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深切希望 。这个“梦”是那样的含蓄委婉,含义深刻,是那样的饱含真情和浓浓爱意 。纪老的爱国之心,世人可鉴,日月可照 。
(5)读“这篇文章”中的“那个我” 。让学生走进文本,实现儿童生活与文本世界的结合与融合,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追求,尤其是在散文教学中 。好的散文教学,是让文章所营造的生活世界和美好情感,像一盏盏明灯,照亮孩子的现实生活,让他们的心灵和精神找到安身之所 。这就要求我们在散文教学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从而发现自己、改变自己、表达自己,读出理想中的“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