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却最恨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樊於期?( 二 )


秦王八年,长安君成蟜带领秦国军队伐赵未成,就造反了 。而樊於期出现在燕国那已经是秦王十五年左右的事,这一段时间上的空窗期,他又是怎么度过的呢?就算是在其他国家晃荡,总是要有点动静的,要不,这人的地下工作做得也太到位了 。
由此而引申出来的,樊於期同样也有可能是嫪毐和吕不韦牵涉过密的人物 。嫪毐作乱是在秦王九年,公元前238年,秦始皇正好亲政的那年,秦始皇对这位睡了自己老妈的“假父”下手很不容情,史书上的说法:“韂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 。车裂以徇,灭其宗 。及其舍人,轻者为鬼薪 。及夺爵迁蜀四千余家,家房陵 。”以此看来,能在此事件存活下来享有良好待遇的人并不多 。
樊於期也有可能是从中逃亡出来的人,这也就能够解释他为什么恨秦王,秦王也为什么恨他的原因 。但是从时间上来看还是并不合适,因为樊於期的再次出现,那是在多年以后了 。
吕不韦的被罢免是在秦王十年,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亲政后的第二年 。一年多以后,吕不韦因迫于秦始皇的压力而自杀 。从这一角度上看,樊於期极有可能就是吕不韦的门客,因为主子的失势而对秦始皇心怀怨恨,又是因为惧怕秦始皇的特别对待而逃亡到国外 。但是秦始皇在处理吕不韦的时候,并没有剧烈的冲突事件,从过程上来看,吕不韦的门客也没有遭受到大肆的清洗,应该不会对秦始皇嬴政抱有如樊於期这般的强烈仇恨 。
而且在那个时代门客对主子效忠程度也没有后来那么强烈,我们所知道,战国四公子养着的众多门客中,真正能为他主子办实事的并不多 。因而这条也是可以给否决掉的 。
现在史学界所流行的普遍说法,则是后来史学家们所制定的另外一个坐标,秦国大将桓齮说 。
“十年,桓齮为将军 。”
“十一年,王翦、桓齮、杨端和攻邺,取九城 。”
“十三年,桓齮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 。”
“十四年,(桓齮)攻赵军于平阳,取宜安,破之,杀其将军 。”
“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於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 。封李牧为武安君 。”
这是散记在《史记》各个角落中的有关于桓齮在秦国的活动经历,从这些记载上,我们会发现这么几条重点元素:一,桓齮是秦国的将领;二,桓齮是秦始皇亲政时提拔上来的;三,桓齮的功劳不小;四、桓齮曾经为赵国名将李牧所败 。
依据这些碎片,我们可以拼凑起一副桓齮的肖像画,这位老兄先前并没有啥名气,秦王嬴政亲政后重用了他,把他当作自己的心腹来看待,桓齮也没有辜负秦王的期待,战场上的表现还不算丢脸,只是后来碰上了“战国四大将”之一的李牧吃了败仗 。
李牧打败桓齮,被封为武安君的那一年,是赵王迁三年,即秦王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即桓齮攻取宜安的不久之后 。按照史书上的记载,被打败之后,桓齮就跑路了 。
这一时期后,史书上有关桓齮的记载就没有了,跑路跑得这样无影无踪的,把自己都给跑没了的,桓齮可以说是古往今来的第一人 。
而恰恰的也就在这同一时期,燕国出现了一个叫做樊於期的秦国逃将,这不得不让人产生联想 。
因而,很多史学家们认为,桓齮被打败后,并没有回到秦国国内,因为畏惧秦国的刑法而跑路到了的燕国 。所以说樊於期也就是桓齮 。
史学家们还指出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那个时代,文字并没有统一,各国的语言各有不同,“樊於期”的读音其实是可以通假“桓齮”的,桓齮也并没有改名,只是因为各诸侯国的发音有所不同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