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却最恨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樊於期?( 三 )


这也是可以理解,秦王为什么对桓齮有着那么大的深仇大恨了?自己所信任重用的人都背叛了自己,这是让秦王难以接受的,因而对于桓齮的处罚,秦王更会不容情,而遭到整个家族都被秦王血洗的桓齮当然也不会对秦王有好感的 。两人的矛盾根本就没有调解的可能,只是会越演越烈 。
如此看来,樊於期似乎乎就是桓齮已经确凿无疑了,但也有人不认可这种说法 。
他们认为,秦国将领中打了败仗的,也不是没有,也没有见得遭到灭族的处罚,别的不说,就那秦始皇当政期间,还有一个李信摆在那里 。
李信是秦王所提拔的年轻将领,冲劲很足,曾经夸下以二十万平定楚国的豪言,可没曾想,被楚国名将项燕(他的孙子就是项羽)所打败,丢盔弃甲而回 。秦始皇嬴政倒是没怎么处罚他,但从此以后也就不怎么重用他了 。
李信的这一支,后来成为陇西地区的著名望族,他的后代中还有一个知名人物,为后人所熟知,飞将军李广 。
由此看来,败将在秦国的日子过得也并不差 。
个人认为,樊於期很有可能就是桓齮的,每个人的性质都是不同,别人适用的东西放在了其他人身上未必就适合 。因而地,拿李信事件来和桓齮事件相比,未必就妥当 。
李信的被免于处罚,其中牵涉到很多的原因,比如说秦始皇起初的用人不当,比如说李信的积极认罪态度,比如说战争过程中的各种不利因素,都是可以成为秦始皇特别对待李信的原因 。所以,我们不能就此武断的下了结论 。
历史本来就是前行在迷雾中的,尤其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总是有着种种不可为外人道的“为君者讳” 。
不管是桓齮也好,还是某某好,我们还是叫他燕国人所称呼的名樊於期吧!
樊於期的最终结局,很是不理想,在“合理建议”被驳回后,荆轲找来樊於期私下里进行了对话 。
正是这段对话,将樊於期送上了不归路 。
开门见山,荆轲先说的话:“秦国对待将军你,可以说是忒狠了些!你的父母宗族全都给秦国政府诛灭了,现在还听说秦王出了千斤黄金、封邑万家的赏赐,要你的脑袋,你觉得怎么办才好呢?”
旧的往事被提起,倒是勾起了樊於期的伤心回忆,他仰起头来看着天长长地叹息着,并且地,还留下了眼泪鼻涕 。
就是在这种表情下,樊於期说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我每次想起这个事,都有一种痛入骨髓的感觉,只是真不知道想出什么办法来解决啊!”
他解决不了,荆轲为他解决了:“我现在倒是一个好办法的,既可以解救燕国现在的危难,也可以为将军你报仇,你觉得怎么样呢?”
在荆轲的进一步诱导下,樊於期有些心动了,他走到了荆轲身边,追问道:“你有什么办法啊?”
也没过多的边边角角,荆轲直接进入了正题:“我的想法是拿你的头去献给秦王,秦王必定因欢喜而接见我 。我就可以左手抓着他衣服的袖子,右手拿着剑刺他的胸膛 。这样,将军你的仇也报了,燕国被欺负的愧恨也被消除了 。将军你的意思呢?”
樊於期似乎是一个很容易冲动的人,也没有考虑到荆轲想出办法的切实可行性,只是觉得这也不失为一个可以实施的主意,总比没有办法来得确切些 。
樊於期袒露出了一边的肩膀,左手握着右臂(古代人表示兴奋时特有的一种做法),更加靠近荆轲说道:“这是我每天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极为痛恨的事情,今天才终于听到了可以实行的办法了!”
说完这些话,樊於期就自杀了,自杀得非常坦然,一点不给人留有拯救的机会 。
樊於期的这个人出现,似乎就是为了这一刻,他的全部价值都再这一刻体现 。可以看出,樊於期是个非常勇烈的人,具有那个时代人所具有的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