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率是怎么算出来的 圆周率是谁发明的( 三 )


圆周率是怎么算出来的  圆周率是谁发明的

文章插图
刘徽给出π=3.的圆周率近似值,刘徽在得圆周率=3.14之后,将这个数值和晋武库中汉王莽时代制造的铜制体积度量衡标准嘉量斛的直径和容积检验,发现3.14这个数值还是偏小 。于是继续割圆到1536边形,求出3072边形的面积,得到令自己满意的圆周率3927除以1250约等于3.1416 。
公元480年左右,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进一步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结果,给出不足近似值3.和过剩近似值3.,还得到两个近似分数值,密率355除以133和约率22除以7 。密率是个很好的分数近似值,要取到52163除以16604才能得出比355除以113略准确的近似 。
在之后的800年里祖冲之计算出的π值都是最准确的 。其中的密率在西方直到1573年才由德国人奥托( Otho)得到,1625年发表于荷兰工程师安托尼斯()的著作中,欧洲称之为'。
约在公元530年,印度数学大师阿耶波多算出圆周率约为根号9.8684 。婆罗摩笈多采用另一套方法,推论出圆周率等于10的算术平方根 。
阿拉伯数学家卡西在15世纪初求得圆周率17位精确小数值,打破祖冲之保持近千年的纪录 。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范·科伊伦( van )于1596年将π值算到20位小数值,后投入毕生精力,于1610年算到小数后35位数,该数值被用他的名字称为鲁道夫数 。
三、分析法时期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利用无穷级数或无穷连乘积求π,摆脱可割圆术的繁复计算 。无穷乘积式、无穷连分数、无穷级数等各种π值表达式纷纷出现,使得π值计算精度迅速增加 。
第一个快速算法由英国数学家梅钦(John )提出,1706年梅钦计算π值突破100位小数大关,他利用了如下公式:π/4=4 /5- 1/239,其中 x可由泰勒级数算出 。类似方法称为“梅钦类公式” 。
斯洛文尼亚数学家Jurij Vega于1789年得出π的小数点后首140位,其中只有137位是正确的 。这个世界纪录维持了五十年 。他利用了梅钦于1706年提出的数式 。
到1948年英国的弗格森(D. F. )和美国的伦奇共同发表了π的808位小数值,成为人工计算圆周率值的最高纪录 。
四、计算机时代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π值计算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949年,美国制造的世上首部电脑-ENIAC(And )在阿伯丁试验场启用了 。次年,里特韦斯纳、冯纽曼和梅卓普利斯利用这部电脑,计算出π的2037个小数位 。
这部电脑只用了70小时就完成了这项工作,扣除插入打孔卡所花的时间,等于平均两分钟算出一位数 。五年后,IBM NORC(海军兵器研究计算机)只用了13分钟,就算出π的3089个小数位 。
科技不断进步,电脑的运算速度也越来越快,在60年代至70年代,随着美、英、法的电脑科学家不断地进行电脑上的竞争,π的值也越来越精确 。在1973年,Jean 和 以电脑CDC 7600发现了π的第一百万个小数位 。
在1976年,新的突破出现了 。萨拉明( )发表了一条新的公式,那是一条二次收敛算则,也就是说每经过一次计算,有效数字就会倍增 。高斯以前也发现了一条类似的公式,但十分复杂,在那没有电脑的时代是不可行的 。
这算法被称为布伦特-萨拉明(或萨拉明-布伦特)演算法,亦称高斯-勒让德演算法 。
198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用克雷-2型(Cray-2)和IBM-3090/VF型巨型电子计算机计算出π值小数点后4.8亿位数,后又继续算到小数点后10.1亿位数 。2010年1月7日——法国工程师法布里斯·贝拉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27000亿位 。
2010年8月30日——日本计算机奇才近藤茂利用家用计算机和云计算相结合,计算出圆周率到小数点后5万亿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