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为什么能在我国存在这么多年?( 二 )


从这里也看出来了,当时的皇帝可比以前的天子要权利大的多,虽然权利独于一身,但是全国地方那么大,不可能是一个人就能管的过来 。
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官员体系,这个和贵族体系可是有本质的区别,因为贵族体系管理地方,那属于独立自主,也就是自己地盘自己管,就算有斗争也是内部事务,而官员体系就完全不一样的,官员管理的地方都是属于皇帝的,官员和皇帝只是一个雇佣关系,那这样就有很大的利益冲突 。
所以我们看各个朝代到了末期,都是贪污腐败横行,而这种体系最大的一个弊端,就是阶层随着时间越长就越固化,下层的人要想改变阶层就只能推翻最上层阶层,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看文章或者影视剧,在古代有一个诛九族的大罪,其中一个就是谋反 。

科举制度,为什么能在我国存在这么多年?

文章插图
当然也有一个好处,就是这个体系能让统治者管理更加有序,我看历史改朝换代常有,但是这个体系一个朝代接一个朝代的用 。
那这些和科举制度产生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关系,虽然秦始皇改变了以前的体系,但是在秦汉初期,因为延续千年的贵族体制惯性仍在,毕竟树大根深,一时难以动摇 。
所以汉初基本上大部分官员还是以前的贵族担任,要想当官,那必须是和皇帝打天下的贵族家庭出身或者原先领地的贵族,可以说,汉初能坐到“三公九卿”高位的要不就是家里有钱的,要不是家里有权的,平民百姓无任何的机会 。
科举制度,为什么能在我国存在这么多年?

文章插图
这个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慢慢有所转变,他不定期的下诏“举贤良”,要求全国各地官员向朝廷举荐有德行、才能的人,借此从中选拔出真正对朝廷有用的大才 。
也是这一时期出来的天人三策,对后面2000余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天人三策我们熟知的应该就是抑黜百家,独尊儒术 。
还有就是天子的正统合理性解释,君权神授,以及改革选拔人才制度 。
自此西汉在选拔官吏上开始逐渐采用以儒术取士的“察举制”,以才能来选拨官员,而不再单纯的以权、财来作为选官的依据 。
自汉武帝开始,地方长官可以随时向朝廷荐举辖区内有德有才的学子,然后由朝廷经过考核,考核通过者即可为官,而在此过程中朝廷不问出身,地位,及财势,一律以才学、德行为选拔要求,只要有才学,有德行,朝廷就让你做官 。这也让西汉有了很多的人才,成就了威名远播的大汉王朝 。
同样这种制度时间一长,就慢慢的固化僵硬了,因为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首先需要自身去多读书,因为不读书就不可能获得儒生和官员的推荐,而当时那个社会儒家的一些书籍,自己看根本就无法看懂,就需要有儒生去教,而平民要想读书就需要首先有儒生作为老师教导自己的孩子 。
到了后期儒生地位很高,导致一些受教育的成本就不断的加高,这样平民的孩子根本就没机会去读书,最终能做官的也大部分变成了地主的子弟 。
这也要说下,封建社会里最大的地主是皇帝,拥有全国土地,其它的根据级别之类的划分 。从大地主下划到小地主,最后划到级别最低的平民手里 。就这样随着时间不断推移,官员很多就是这样的地主子弟,然后他们通过不断的通婚联谊,慢慢的就变成了世家大族 。
发展到东汉末年魏晋时期,以及后来形成南北朝政权的世家大族就是这样来的 。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制度 。
只要你出生在上等人家,不管才能和品德如何差都能顺利做大官,如果你出生在下等人家,不管你才能和品德再好也没办法做大官,我们熟知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说法就是这个阶段,当然前面我们也说了在教育成本不断升高的时期,要读书的话平民是没有机会的了,那么就算是寒门,说的也是一些小地主家庭或者家道中落的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