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为什么能在我国存在这么多年?( 三 )


科举制度,为什么能在我国存在这么多年?

文章插图
所以这种推荐为官制度也到了该改革的时候了,科举制度也可以说是考试制度,但是必须公平的考,选出能用的人当官 。
从隋朝建立科举制度起,就一直沿用到清朝,当然也有历史考究科举制度真正成型是在唐朝,当时这种考试制度,除开我们,其他地方都没有这种制度,可以说是独一份 。
当然我们现在来看觉得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当时那个时代,大家可以去看看当时世界上其他各个地区的情况,就知道这个制度在公平选拔人才方面有多么的突出,只是当时再突出,也经历不了时间的冲洗 。
科举制度在当时的封建时代可以说是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 。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机勃勃的进步性,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进入到一个黄金时代 。
隋朝因为存在时间不长,那我们就来看唐朝的科举制度,先从科举的方式来说,唐朝参加科举有两种方式,即“生徒”和“乡贡” 。
生徒就是一些公立学馆的学生,乡贡即各地人自学或在民间私塾学成,到县、州应试,经地方考试合格,再到京师应试 。
从这两种方式来看乡贡要考上实在是太过于困难 。唐朝科举允许平民与穷人参加,科举不分世庶,向全社会开放,也就让人有了往上攀爬的路径,至少比起以前是要好太多 。比如唐文宗时的宰相段文昌,王播都是寒门贫士,早年甚至吃不上饭,向人求食,他们都是通过进士及第入仕的 。
唐朝之后的宋朝,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变,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 。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变 。宋朝加强了科举考试中策论的地位和重要性 。
科举考试前期重在诗赋论策,后期王安石废诗赋考经义,重在经学 。也大幅增加了科举录取名额,宋朝平均每年取进士数是唐朝每年取进士数的十几倍 。
但是在宋朝因为科举已经慢慢成为了一项国家大事,特别到了南宋时期,投入也越来越大,科举所需的经济开支,不是一般农家所能负担的 。
导致宋代科举基本为有钱人家所包揽的,能考中的寒门少之又少 。
到元朝之后,科举的公平性就更差了,元朝把人种分为各个阶层,官员绝大部分为蒙古、色目贵族和受提拔的胥吏占有,可以说科举制度名存实亡 。
一直到明清可以说是把科举制度推向顶峰,因为清朝是沿用的明朝的科举制度,所以就统一来说 。我们所熟知的八股取士,就是在明朝明代成化年间所建立起来的,后续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 。
明清时代的科举成为一个层次、等级、条规、名目繁多苛严的庞大体系 。明清科举有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其中往往又分层次 。明清两代都实行“科举必由学校”之制,参加乡试的士人,必须是官办学校的生员 。
地方学校的优秀生员,可以报送到京师国子监读书,而国子监生则可直接选授官职 。也由于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对读书人的思想限制越来越严 。
其实从宋朝王安石推行经义取士之后,科举制度的积极性日少、消极性日增,至明清两代,科举达于极盛但是这个制度的弊端也越来越多 。
在一个专制、封闭的社会环境中,由于无法接受新的思想、学术、技术的影响,没有革新精神,一种既存制度或事物的演变过程常常不是越变越好,而是越变越糟 。
这个科举制度一直要到清朝才被废除,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经袁世凯奏请慈禧太后,民发上谕,停止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宣告废除 。然后制定了留学生考试章程,鼓励青年到海外留学再回国当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