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神秘的特务机关东厂凭什么那么嚣张

一说到古代特务机关,许多人一定会想到明朝的东厂,这个在明朝闻风丧胆的名字,在魏忠贤的手中达到顶峰,然而,明朝时期,除了东厂,其实还有西厂,锦衣卫和内行厂 。一时间,人心惶惶,宦官势力兴起,残害忠良 。本来是为了巩固政权的四大特务机关做后却令政权岌岌可危 。
猖狂的东厂
东厂的建立者是明成祖朱棣 。在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的皇位后,朱棣一直担心帝位不稳,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时出现,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对他并不十分支持 。为了巩固政权,朱棣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专制机构,但他觉得设在宫外的锦衣卫使用起来还不够用,于是决定建立一个新的机构 。在朱棣起兵的过程中,一些宦官出过很大的力,如著名的郑和、道衍等人,所以在他心目中,还是觉得宦官比较可靠,而且他们身处皇宫,联系起来也比较方便 。
就这样,在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建立了一个由宦官掌领的侦缉机构,由于其地址位于东安门北侧,因此被命名为东厂 。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 。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主和厂督,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 。除此以外,东厂中设千户一名,百户一名,掌班、领班、司房若干,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相当于小队长,也称档头,番役就是我们俗称的番子 。
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一些重要衙门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种边报、塘报,东厂都要派人查看;甚至连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盐的价格,也在东厂的侦察范围之内 。东厂获得的情报,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相比锦衣卫必须采用奏章的形式进行汇报,要方便得多 。
东厂府衙,大厅左侧供奉着岳飞的雕像,右侧刻着胰式芏案的故事 。历届东厂厂主的牌位,供奉在大厅西侧的祠堂里,堂前还有一座“百世流芳”的牌坊 。可惜东厂人员的所作所为与这些摆设实在相差太远 。东厂番子每天在京城大街小巷里面活动,并非完全为朝廷办事,更多的是为自己牟私利 。他们常常罗织罪名,诬赖良民,之后就屈打成招,趁机敲诈勒索 。到了明中后期,东厂的侦缉范围甚至扩大到了全国,连远州僻壤,也出现了“鲜衣怒马作京师语者”,搞得举国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 。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则是后来居上 。由于东厂厂主与皇帝的关系密切,又身处皇宫大内,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 。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在宦官权倾朝野的年代,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甚至要下跪叩头 。
与东厂相对的是西厂,西厂在历史上只短期存在过,明宪宗成化年间,先是京城内出现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接着又有一个妖道李子龙用旁门左道蛊惑人心,甚至网罗了很多太监,意图不轨 。虽然李子龙和他的党徒最终被锦衣卫一网打尽,但明宪宗由此深感侦刺力量的不足 。
于是他身边的小太监汪直被选中,派往宫外打探消息 。汪直抓住了这个机会,到处捕风捉影,搜罗了不少所谓的“秘密消息”报告给了宪宗 。宪宗认为这些消息很有价值,对汪直的表现也十分满意,要他继续做下去 。
几个月后,宪宗成立了一个新的内廷机构——西厂,首领便是汪直 。西厂的军官主要从禁卫军中选拔,这些人再自行选置部下,短短几个月内,西厂人员极度扩充,其势力甚至超过了老前辈东厂 。西厂的成立,本来只是为了替皇帝刺探消息,但汪直为了升官发财,拼命地构置大案、要案,其办案数量之多、速度之快、牵扯人员之众都远远超过了东厂和锦衣卫 。西厂在全国布下侦缉网,主要打击对象是京内外官员,一旦怀疑某人,就立刻加以逮捕,事先不必经由皇帝同意,之后当然就是严刑逼供,争取把案件弄得越大越好 。对一般百姓,其一言一行只要稍有不甚,就会被西厂以妖言罪从重处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