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的家庭跟不上巨人的步伐( 四 )


出于对自己孩子教育的思考 , 他投入大量精力编写了俄语的《初级课本》 , 甚至亲自动手写故事 。他写给友人的信中说倘若整整两代俄罗斯儿童 , 从皇子皇孙到农家子弟 , 全都通过他编写的这套教材识字读书 , 进而受到艺术的熏陶 , 他此生死而无憾 。因为售价偏高 , 他又将其删改为《新初级课本》 , 仅售14戈比 , 大受欢迎 , 在托尔斯泰生前就出版了28次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 没有哪本教材能够像《新初级课本》这样普及 。
索菲娅不懂丈夫为什么要置成功小说家的事业于不顾 , 虽然她曾担任过他开办学校的老师 , 但她特别讨厌他跟农民打交道 , 这个本质上的城市姑娘 , 无法理解从小生活在农庄的托尔斯泰对农民的感情 , 这一点令托尔斯泰深感失望 。而对妇女在婚姻中的作用 , 两人也开始各持己见 。
索菲娅一生16次怀孕 , 生下13个儿女 , 其中5个都早夭了 。托尔斯泰秉持他的平民主义思想 , 断然拒绝妻子雇佣奶妈的请求 , 尽管她第一次生产后得了乳腺炎 , 根本无法给婴儿哺乳 。1871年 , 生下第五个孩子玛丽亚时 , 索菲娅经历了特别严重的产褥热 , 差点因此丧命 , 她为此有些恐惧 , 想方设法采用避孕措施 , 唯恐怀孕 。但托尔斯泰认为妇女的天职就是生育孩子 , 将他们抚养成人 , 他对妻子的想法惊骇不已 ,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借陶丽之口说出:避孕是不道德的行为 。
夫妻俩就“妇女问题”的争辩 , 让他费了不少脑筋 , 成为搁笔3年后重新创作《安娜?卡列尼娜》的主要动因 。托尔斯泰借小说探讨婚姻与家庭 , 却不止于此 , 而是全面反映出了废除农奴制后 , 俄国历史上动荡不安的社会全貌 。列宁正是读了这本书 , 才有了那句著名的评语:托尔斯泰的作品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
《安娜?卡列尼娜》最后几章列文对生命意义的苦苦追问 , 正是作者本人的困惑心声 。托尔斯泰在19世纪70年代末世界观发生了激变 , 他先是在宗教中寻找答案 , 继而从极度的虔诚走向极端的虚无 , 遍览东正教的神学理论 , 并对它们发起批判 , 最后在51岁时宣布放弃东正教的信仰 。此后十几年中 , 从《忏悔录》开始 , 他大量写作福音书籍 , 用自己的话阐释他所理解的基督教教义 。
他也批判君主制 , 反对一切形式的政府与专制组织 , 主张非暴力形式的不服从、不合作 , 比如拒绝服兵役和纳税 。对于个人 , 主张道德的自我完善 , “爱一切人” , 废除私产 , 自食其力 。他公开批判政府、教会的书屡屡被禁 , 往往是先在国外出版 , 后以地下形式流回俄国 , 畅销一时 。在1891年梁赞省爆发的大饥荒中 , 托尔斯泰首当其冲 , 带领全家参与组织赈灾 , 呼吁全国民众及时相助 , 种种措施让不作为的政府颜面尽失 。
因直面俄罗斯严重的贫富差距 , 农民的困苦 , 他自感罪恶羞耻 , 在《我信仰什么》中写道:“过去对我来说美好而高贵的每一件事——抱负、名望、教育、财富、复杂而考究的生活方式、食物、衣服和礼仪举止——都已成为不好而肮脏的 。”托尔斯泰开始尽可能简化个人生活:吃素 , 戒烟 , 放弃了最爱的打猎 , 穿着那身人们最熟悉的农民粗布罩衫 , 农活样样精通 。画家列宾画过一幅《托尔斯泰在耕地》的油画 , 他亲睹托尔斯泰在农田里 , “整整六小时 , 不停地用犁翻耕黑土” 。他自己试了下扶犁耕地 , “连十步都走不了 , 真是寸步难行!”唯一的例外是还骑马 , 托尔斯泰本来打算放弃这项“自我放纵”的爱好 , 后来觉得自己的马儿已经老了 , 才照骑不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