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雄才盖世,但他也始终没有解决接班人的问题 。先是立嫡长子刘据为太子,之后他宠幸李夫人,于是想立李夫人的儿子刘赙为太子 。可是还没来得及立刘赙为太子,李家就获罪被族诛,刘赙自然也就被边缘化了,于是被封为昌邑王 。之后,又发生了巫蛊案,太子刘据被迫造反,失败之后自杀 。到汉武帝去世时,只有钩弋夫人的儿子弗陵,为了防止汉高祖去世后吕后专权的情况再次出现,汉武帝将钩弋夫人赐死,并托孤给霍光、上官桀等人 。
刘贺剧照
汉武帝在位时,雄才大略,权力都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 。集权的好处当然是很明显的,因为权力集中,所以只要掌权的人英明神武,就很容易办成一些大事 。可是,集权的弊端在于,因为权力过分集中,所以一旦掌握权力的人突然去世,这个权力中心不存在了,就会引起一些混乱 。汉武帝去世前,托孤的时候,为了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在大臣手中,架空自己年轻的儿子,所以并没有将权力都托付给霍光,而是还有上官桀、桑弘羊、金日磾三个人,以相互牵制 。可是,汉武帝去世后,霍光很快就以上官桀图谋“杀霍光、废昭帝、立燕王旦”为名,杀掉了上官桀,桑弘羊和金日磾随后也先后被霍光消灭 。这样,权力还是集中到了霍光手中 。
霍光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后,在昭帝时期,总体而言还是不错的,这当然得益于昭帝早逝,压根没有来得及与霍光发生权力冲突 。昭帝年仅二十一岁就突然驾崩,霍光多少也有些嫌疑 。毕竟,上官桀就曾串通燕王旦,想废昭帝另立燕王旦为帝 。从史书记载上看,昭帝虽然不如汉武帝那般英明神武,但至少有中人之资,一旦年龄大了,霍光还要继续名正言顺的掌握核心权力,就没有那么顺理成章了 。
站在霍光的角度看,要保证他始终能够掌握最高权力,无非是两个办法,一个是少年皇帝,不懂政事,另一个办法就是皇帝懦弱无能 。史书的记载显示,霍光在政治斗争中获胜后,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汉昭帝就感到“芒刺在背”,很不舒服 。也就是说,汉昭帝已经意识到,霍光会威胁到他的权力乃至人身安全 。而且,这样的感受能在史书上流传下来,就说明汉昭帝的这种感觉曾对身边人表露过,那么他当然会寻找机会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权力 。所以,如果有可能,换一个年龄更小的皇帝,以便于自己继续掌握最高权力,就是霍光的理性选择 。
因此,在汉昭帝不明不白的突然驾崩后,大臣讨论立谁为帝时,广陵王胥首先被排除了,理由是他从来没有进入过皇位继承人范围,汉武帝在巫蛊案之后,本来就可以立广陵王胥,却没有选择他,而是选择了年幼的汉昭帝 。
刘询剧照
这个理由其实压根就不能成立 。汉高祖刘邦驾崩后,吕后专制,周勃等人除掉吕氏家族后,就选择了立代王为帝,而代王的母亲薄姬很早就已失宠,随代王到了封地生活,刘邦也从未考虑过让代王继承皇位 。但周勃等人仍然选择了立代王为帝 。当然,周勃等人立代王为帝的理由或许是,高祖诸子中当时代王年长而且名声不错,但更重要的显然是,正因为刘邦从未考虑过让代王继位,薄姬又是小门小户,所以代王在朝廷里没有什么势力,立他为帝,周勃等人可以继续把持朝政 。而霍光拒绝让广陵王胥继位,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显然是,他年龄大,心智已经成熟,一旦登上帝位,那么就很容易与霍光发生冲突,危及霍光的地位 。
所以,霍光最后选择了昌邑王赙的儿子,也就是继任的昌邑王刘贺 。他的理由是,刘贺从辈分上说,是昭帝的下一辈,比较顺理成章 。但更重要的理由也许是,在当时,昌邑王贺胡作非为的表现已经人尽皆知,这种政治上近乎白痴的作风让霍光比较放心,让他继承皇位,不会危及霍光继续把持最高权力 。想想看,作为一个要进京继承皇位的人,还能在半路上强抢民女,还不知道收敛一点,政治上怎么会有很多想法呢?但霍光没想到的是,昌邑王贺虽然在封地胡作非为,看不出一点政治能力,但继承皇位后,却很快就想着采取措施,让自己的亲信掌握核心部门 。这时候,对霍光而言,就很难办了 。要么急流勇退,归政给皇帝,要么奋起反击,废掉这个在朝廷尚未站稳脚跟的皇帝,另选一个没有根基的皇室后裔来继承帝位 。霍光的选择是后者,果断反击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刘贺本人到底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政治斗争需要他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就可以在权臣掌握之下的舆论中被塑造成为什么样的人 。霍光迅速采取措施,让大臣向年轻的皇太后也就是他的外孙女上奏折弹劾刘贺,进而以皇太后的名义废黜了刘贺,另选了太子据的孙子刘询为帝 。
- 揭秘:霍光把汉宣帝扶上皇位竟然是因为这个女人
- 西汉辅政大臣霍光:辅政的栋梁还是专权的权臣
- 岳飞有谋反之心只会打仗不会揣摩皇帝的心思
- 揭秘古代女人费尽心思惩治小三的残忍手段!
- 揭秘:忠义宋江为了促成招安都费了哪些心思?
- 汉朝霍光辅政:效仿周公辅成王监国的辅政大臣
- 霍光将刘询扶上皇位为何死后却被满门抄斩
- 解忧公主刘解忧和霍光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 历史上备受争议唐女诗人的七绝古诗,表白爱意的心思十分大胆
- 朱元璋为防止盗墓费尽心思,曾编出一天大谎言,至今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