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清朝为何会把罪犯流放到八旗崛起的东北?

清朝期间,发配到宁古塔的“名门望族”也不计其数 。康熙年间,轰动朝野的戴名世《南山集》案、方孝标《滇黔纪闻》案,先后涉及三四百人,包括康熙的宠信江苏巡抚张佰行、名人志士方苞等许多无辜人员受到株连 。康熙看过奏折后,认为涉案人太多,有些恻然 。再过一个多月就是他的六十大寿了,他也想讨个吉利 。据此判决,只斩戴名世一人,并未罪及家人 。对方孝标,因其已过世,并未深究,只是将其子及家人一并发往宁古塔 。
宁古塔环境如何?
“君独何为至于此,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 。”宁安市原政协主席关治平长期致力于宁古塔文化研究,他告诉采访人员,这是清代诗人吴伟业赠给“流人”吴兆骞的诗句,反映了关内人特别是清代江南文人对宁古塔的想象 。“其实宁安有山有水,自然条件算是优越的 。”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王雅林通过当地谚语,对此说法表示了赞同 。“宁古塔,宁古塔,去一个,回来俩” 。王雅林解释道,其意是说宁古塔山美水美人美,去了那里的人都会对当地姑娘产生好感 。
经过考察,采访人员了解到,宁古塔对清代“流人”最大的考验是寒冷,吴兆骞有过这样的描述,“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 。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然而,时境变迁,当年古人“畏忌”之地,在今天却成为人们向往的胜地 。海林市长汀镇双峰林场是中国最美的雪景区之一,冬日积雪厚度可达两米,众多游人纷纷至此弄冰赏雪 。
【解密:清朝为何会把罪犯流放到八旗崛起的东北?】
尚阳堡:流犯的另一个去处
清朝发遣罪犯的场所除了宁古塔外,还有尚阳堡 。尚阳堡在辽宁省开县东20公里处 。顺治四年,深秋季节,秋风瑟瑟,秋雨飘飘 。在清军占领的南京守军,正查进出城门的行人 。忽然,在一个欲离宁南下的广东和尚函可的行囊中发现了违禁品——一本记录抗清志士事迹的书稿,名叫《变记》 。清军大惊失色,立即将其扣押,并施展酷刑,但一无所获 。后刑部以“文字干预时事”罪判决,将其流放到关外沈阳 。
顺治六年 。函可逝于冰天雪地的异乡 。同年,山东高密山李因对当时的法律不满而上书皇上,换来了死刑,后皇上念其情有可原,改为杖责,徒步宁古塔;后又免其杖责,流放到尚阳堡 。无论是宁古塔,还是尚阳堡,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对犯罪人或反抗者进行惩罚镇压的一种手段 。它是清代社会的产物,也随着王朝的消失而退出历史舞台 。
在许多反映清朝生活的历史剧中,经常会听到不同时期、不同皇帝动怒时的一句经典台词:将某某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那么,何为宁古塔?宁古塔又在何处?
其实,宁古塔不是“塔”,而是一个城名,是一个清朝时期的关外流放罪犯场所 。旧城在今黑龙江省安宁县西海林河南岸旧街镇 。宁古塔属边远地区,旧时,这里环境恶劣,气候异常,寸草不生,五谷不长,很适合罪犯改造 。既不是塔,而为何又称为“塔”呢?相传,清皇族的远祖兄弟6个,曾居住于此 。满语谓6 为“宁古”,个为塔,古称“宁古塔” 。
把罪犯流放到宁古塔,有两层含义:一是惩恶与扬善,让犯了罪的人背井离乡受尽磨难,到关外去自首、自思、自悔,接受风沙洗涤;二是为清皇族的老家“增砖添瓦” 。清朝时,全国偏远落后的地区有的是,可清王朝为什么不把罪犯流放到其他地方改造,而首选宁古塔呢?意图很明显,那就是宁古塔是满族的发源地,是清皇族的老家 。罪犯来到这里不仅要开荒种地,修桥筑路,改变清皇族老家的面貌,而且还要忍饥挨饿,为当地官员、满人当牛做马,沦为家奴,以显示祖上的荣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