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尘埃:改变中国的两场大仗皆因误判而起

地球人都知道,中国近代史因两场战争而发生巨变,第一场是中英战争——鸦片战争,促使闭关锁国的中国“对外开放”;第二场是中日战争——甲午战争 。促使封建中国政治改革,走上了“立宪”大道 。但大家未必都知道,这两场战争,皆因误判而起 。甲午战争的误判者是袁世凯,鸦片战争的误判者就是林则徐 。袁世凯是对政治改革后的日本实力估计不足,而林则徐则是对世界局势和对手英国所知有限 。先说林则徐,可以说,他主持的虎门销烟,是一场误判下的壮举 。
当时清政府,都意识到鸦片之害,但无论是禁烟派还是反对禁烟派,几乎没人将禁烟和战争连到一起,反对派考虑的是个人利益,禁烟堵了财路 。而禁烟派考虑的是,禁烟之后,中国还要不要和英国做生意贸易 。道光皇帝虽然才情不高,但毕竟不傻 。身为帝国最高责任人的他,还是想到了这个问题,问及林则徐 。而林则徐马上给了他一粒定心丸 。在当时的大清,林则徐无疑算是最有资格回答关于英国问题的人了 。他养了四个翻译,终日为他翻译英文书报,整理成册,加以参考 。从这些翻译的资料中,他对英国的梗概略知一二 。但他看的是简单的介绍与表面的数字,从这些表面东西来看,英国显然不如天朝 。在鸦片战争前,中国的GDP仍旧是世界首位,别说英国,就是整个西欧,其GDP总数也不及中国 。面对这样一个的天朝,英国怎么能是个儿呢?
对于英国会不会翻脸,林则徐始终持乐观判断 。他为皇帝分析了三个原因,结论是“中英擦枪走火的可能性为零” 。一,英国人从六万里外远涉重洋而来,主客众寡之势不言而喻,岂敢劳师袭远,轻举妄动?二,即使其船坚炮利,亦只能取胜于外洋,而不能得逞于我内河 。三,除却鸦片一项,英国人即使老老实实做正经买卖,也可以获利三倍,何苦非要和我们过不去呢?而且,面对从未交手的英国,林则徐又给出“万一开战”的坚定答案——中方必胜,英方必败 。理由竟然是复述当时清朝军民流行的一种荒谬见解,认为洋人士兵因为脚上有绑腿而无法弯曲膝盖 。故只长于海战,一旦登岸,犹如“鱼躺在干河上,白来送死 。”
【历史的尘埃:改变中国的两场大仗皆因误判而起】
道光皇帝对林则徐的话深信不疑 。因为林爱卿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嘛 。正是林则徐给道光送上这样的“零风险评估”,道光才踌躇满志,以世界大帝姿态,号令林则徐,对英国鸦片商,采取霹雳手段 。然而,林则徐收拾了英国商人,却收拾不了英国军人 。后果马上来了 。鸦片战争一爆发,林则徐和道光皇帝都惊呆了 。英国以区区6千人军队,在这个拥有四万万人口 。百万大军的天朝大国海岸线上开始了“登陆表演”,而这边的大清,犹如“不设防”般一败涂地 。清英之战,首先不是人数问题,而是时空问题 。热兵器对战冷兵器,一个是活脱脱的天兵天将下凡,另一个是直挺挺的庙中泥像发呆,根本不在同一个时空隧道里 。于是人数之众者兵败如山倒,而人数之寡者却如入无人之境 。
真的打不过,差着一个世纪,不是一星半点儿 。半个世纪后,袁世凯对日本,重复了林则徐对英国犯下的错误 。1884年,朝鲜“开化党”起事,发动“甲申政变” 。政变取得了初步胜利,“开化党”占领了王宫,保守老臣诸多被杀,国王被禁闭于宫,“开化党”一度大权在握 。他们宣布“外结日本,内行改革,联日排清,脱离中国,朝鲜独立,实行君主立宪” 。然而,清朝驻朝公使袁世凯果断率领驻朝清军及忠于国王军队联合反扑,政变仅三天即遭破灭 。“开化党”首领逃往日本求援 。鉴于本国维新大功尚未告成,军队羽翼还未丰满,日本对这次朝鲜变局采取了“有限介入”方式,最后与清政府约定“中日共享朝鲜”,签订了《天津专条》 。十年后,朝鲜发生爆发东学军起义 。袁世凯并未把起义军及虎视眈眈的日本放在眼里,还想如上次那般出师助朝,维持“父国”的尊严 。在韬晦的对手日本面前,袁世凯失去了对局面发展的基本判断力 。电告清廷派兵入朝,可是没想到的是,当清兵入朝后,日本派兵也挺进朝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