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思想古已有:唐太宗舟水之论并无创新

古人孟子所云:“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 是总结夏桀、商纣因失去民心而使“商汤以七十里亡夏、周文王以百里亡商”的历史 , 所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 。孟子的这一论断 , 又为其后历代的史实所一再证明 , 实为百代不易之定论 。前人的古训流传至今 , 已成为世人熟知的常识:得民心者得天下 , 失民心者失天下 。然而这一“常识”实在非同小可 , 切不可等闲视之 。
【民本思想古已有:唐太宗舟水之论并无创新】 民心之向背 , 关乎国家兴亡、治乱盛衰 , 历代明君贤臣对此多有论列 , 无不以为“民心国之命脉也 , 国家之安危系焉” 。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年 , 时去“商纣之亡以民”的殷鉴不远 , 周成王封蔡仲为诸侯时 , 就满怀忧惧地告诫蔡仲:“皇天无亲 , 惟德是辅;民心无常 , 惟惠之怀 。”意思是说 , 上天对于人并没有亲疏 , 唯有有德者才能得到上天的辅祐;民心并不是永远不变的 , 只有不断地给他实实在在的好处 , 才能对你心怀感念 。这是西周早期最高统治者惩前毖后 , 念念不忘“商亡以民”的前车之鉴 , 时刻牢记“周革商鼎”的成功经验 , 视民心为万世永赖之基 。
降及春秋 , 诸侯之强弱全仰民众之聚散、民心之向背 , 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不争之实 。因此 , 凡欲强其国、成就霸业的君王 , 对于如何争得民心就更加关注 。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 , 曾问其谋臣管仲:“王者以何为贵?”管仲回答说:“贵天 。”齐桓公听后 , 遂仰而视天 。管仲连忙解释说:“所谓天者 , 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 百姓与之则安 , 辅之则强 , 非之则危 , 背之则亡 。《诗》云:‘人而无良 , 相怨一方 。’民怨其上 , 不遂亡者 , 未之有也 。”齐桓公纳其言 , 遂能九合诸侯 , 一匡天下 。
现今所存诸子百家的著述中 , “安民则惠”、“安民而宥宗卿”、“爱民而已”、“仁民而爱物”、“恤民为德”、“恤民不倦”一类的议论 , 可谓是俯拾皆是 。其中 , 脍炙人口的就是孟子所说的:“民为贵 , 社稷次之 , 君为轻 。”在整个封建时代 , 孟子此语一直是励精图治者的座右铭 。
到了汉朝 , “贵民”之说又发展成为“民本”思想 。如《淮南子》载:“国主之有民也 , 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 , 根深则本固 , 基美则上宁 。”将“民”视为国家的根本 。《刘子》“贵农篇”载:“衣食者民之本也 , 民者国之本也 。民恃衣食犹鱼之须水 , 国之恃民如人之倚足 。鱼无水则不得而生 , 人失足必不可以步 , 国失民亦不可以治 。”生动地阐明了国与民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
汉代全面论述“民本”思想的典籍 , 当属贾谊所作《大政篇》 。在这篇文章中 , 贾谊提出:为政之道 , 要以民为本 , “国以为本 , 君以为本 , 吏以为本 , 故国以民为安危 , 君以民为威侮 , 吏以民为贵贱 , 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 。为政之道 , 要以民为命 , “国以为命 , 君以为命 , 吏以为命 , 故国以民为存亡 , 君以民为盲明 , 吏以民为贤不肖 , 此之谓民无不为命也” 。为政之道 , 要以民为功 , “国以为功 , 君以为功 , 吏以为功 , 故国以民为兴坏 , 君以民为强弱 , 吏以民为能不能 , 此之谓民无不为功也” 。为政之道 , 要以民为力 , “国以为力 , 君以为力 , 吏以为力 , 故夫战之胜也 , 民欲胜也 , 攻之得也 , 民欲得也;守之存也 , 民欲存也 。故吏率民而守 , 而民不欲存 , 则莫能以存矣;故率民而攻 , 民不欲得 , 则莫能以得矣;故率民而战 , 民不欲胜 , 则莫能以胜矣” 。归纳以上四个方面 , 贾谊断言:“夫灾与福也 , 非降在天也 , 必在士民也” 。针对当时人们迷信“天人感应”的情况 , 贾谊在其断言之后 , 又写下“呜呼!戒之!戒之!”予以强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