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吏张作楠免费办学妻女被要求做纺织筹经费

道光五年 , 徐州吏民的街谈巷议 , 多了一则新话题:咱们新任知府张作楠张大人怎么那么不随和呢?下班后 , 既不参加士绅的宴请 , 又不去青楼听小曲儿 , 啧啧 , 跟以前的老爷大不同呀大不同 。
有好奇者遂去府衙窥视 , 回来说:张大人办了“散馆” , 在跟私塾先生抢饭碗呢 。史料里记载这一幕 , 用了“篝灯课读”四个字 。
清代的“散馆” , 大致有两个意思 , 翰林院庶吉士就读庶常馆 , 学习期满后称为散馆;另外 , 民间开办的私立学校 , 也称为散馆 , 以区别公立学堂(书院) 。张作楠晚上高挂灯笼办散馆 , 教附近的孩子们读书 , 可不是跟私塾先生抢饭碗吗?不过 , 孩子们都知道 , 跟张大人读书 , 不用交束脩(学费) , 夜里还有免费宵夜吃 , 个个小脸儿乐得跟花朵儿似的 。
那么问题来了 , 张作楠的经费是从哪里出的?他从道光元年担任太仓直隶州知州开始 , 一直私下里办教育 , 从未发愁过费用问题 。
用公款吗?不可能 , 他是位廉平的儒吏;自掏腰包吗?也不可能 , 张作楠的薪俸需要赡养一家老小 , 妻妾儿女一大帮 , 他没那么富裕 。原来呀 , 经费源自家庭副业 , 他让“妻女纺织常至夜分” , 也就是要求妻子女儿做纺织挣钱 , 还常常加班加点到半夜 , 如果不是为了贴补教育经费 , 我想不出其他的解释 。
不心疼自己的妻女 , 却心疼别人家的孩子 , 奇怪吧?
张作楠的奇怪之处 , 还不止这些呢 。譬如当时的读书人 , 没做官的 , 不惜花大把的银子 , 捐个官儿做;做了官的 , 个个削尖脑袋往上爬 。张作楠却觉得做官非常没意思 。道光七年初 , 朝廷升他做淮徐海通兵备道 , 正四品了 。不用钻营也能升官 , 睡着了也笑醒 , 多好啊!再熬个两三年 , 保不齐就是某省的布政使或按察使了 , 前途不可谓不光明 , 而此时的他 , 正值盛年 , 还没到五十岁 。出人意料的是 , 他却“乞养归”了 , 提前要求退休 。
现在的官员未到退休年龄而主动提出退休要求的 , 除了健康原因 , 无非两大不可控因素:一是待遇差了、收入低了 , 感觉当官没劲儿了;二是心情问题 , 譬如政治生态不佳 , 个人价值预期得不到实现等等 。
我个人以为 , 张作楠属于后者 。熟悉历史的人不会不清楚 , 道光虽说是个节俭到抠门的皇帝 , 也整顿过吏治 , 但史学家蔡东藩先生还是很不客气地给了差评:“徒齐其末 , 未揣其本 , 省衣减膳之为 , 治家有余 , 治国不足 。”一句“治国不足”得给我们提供多少信息呀!
当时的官场生态到底怎样?起居注里说了一个例子 。某日 , “帝偶思食粉汤 , 命依所言之制法制之” 。内务府上言 , “若依此制 , 须另盖一厨房专人司之 , 需经费6万两;常年费需1.5万两 。”一碗普通的粉条汤罢了 , 下面执行起来却是这样的靡费 , 遑论其他?以管窥豹 ,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句话 , 还真是大有历史渊源的 。张作楠从嘉庆十三年入仕 , 一路走来 , 清王朝的官场生态 , 他是一清二楚的 , 这种提前退休 , 更像是“逃离” , 不源起压力大、收入低、机会少 , 他的薪俸足够开支几个孩子的奶粉和尿布钱 , 他的升迁也还算顺达;真正让他伤透心的 , 正是官场生态的不堪 , 让他的价值实现没有指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