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修筑这座城池居然屡屡改写中国历史

“潼关”,我始终无法拒绝这两个字对我的诱惑 。这座城池,在中国古史上继函谷关之后又一处兵家必争之地,想当年,是何等气吞万里如虎!潼关怎么就能屡屡让西进之敌闻风丧胆、尸骸遍地,而三秦守将即便是兵临城下,仍可高枕无忧?它怎么就能让东出的铁蹄如奔涌的浪潮,一泻千里,尽吞中原大地,而东边却只能俯首称臣,毫无还击之力?
我想去看看,元代张养浩所写“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这一“聚”一“怒”之间,是何等的气派;我想去体验“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是何等的惆怅,以及这个庇佑三秦大地的古战场,是否仍旧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于是,我要动动笔,写写潼关!


我重新打开书柜,在灯光下看潼关老县城的老照片,我只有从这些老照片中,才能隐隐约约地感受到这个自东汉初期至解放前,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的雄关漫道,怎么在短短的半个世纪,就被冷落在这个三省要冲地 。在东汉之前,据潼关60公里处的函谷关,是西进东出的大门,大秦帝国就是凭着函谷关这道天险,东出可攻,西退可守,经过数百年的励精图治,终于东出函谷,一统六国 。
除去秦国顺天时,得人和外,函谷关的地理优势功不可没 。原来这城池竟是曹孟德的大手笔 。东汉末,已经掌握历史规律——东出者屡得天下的曹操,为防止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196年),在函谷关西边设立此关 。潼关南依秦岭,西依华山,东接山峦,北拥黄河,形成一个三面环山,唯北面洞开,还有一道天然护城河的“瓮城” 。
【谁修筑这座城池居然屡屡改写中国历史】要过潼关,首先得横渡黄河 。就算过了黄河,进入潼关腹地,等于钻进了一个口袋,三面皆可围而歼之 。后面的退路,还被黄河给断了 。如此关卡战场,那就是天生万人坑,有来无回矣 。曹操建立潼关后,函谷关退出历史舞台 。潼关第一次给曹操派上大用场,是在5年之后的211年 。


这一年,曹操出兵讨伐汉中张鲁,这是他在赤壁之战后的第一次大规模用兵 。闻讯之后,关西马超、韩遂等起兵攻向潼关,爆发潼关之战 。曹操采用离间计击败马超、韩遂等联军,尽得关中之地 。曹操发明的潼关这个“绝世产品”,得到了市场的考验,成为他抵抗西蜀刘备、诸葛亮屡此北伐的坚强后盾,直到西蜀行将淡出历史舞台 。
从此,潼关跟骊山一样,将屡屡主导天下大势 。所不同的是,骊山上折腰的诸君,都是自讨苦吃,而潼关上胜败的诸君,都是要真刀实枪地互砍的 。抗日战争期间,美国随军采访人员拍摄的照片,一位中国军人,行走在的通过铁道上 这潼关,居然屡屡改写中国历史的命运 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安史之乱”爆发 。安禄山反军攻到潼关,止兵不前 。面对天险潼关,安禄山只能望城兴叹 。但全能型娱乐皇帝唐玄宗却听信谗言,让守城将士出城迎战,以显皇威浩荡,神圣不可侵犯 。


结果,安禄山轻而易举打败了唐王朝20万守军,唐王朝从此一蹶不振,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直到被宋取而代之 。宋“靖康之变”,潼关为金所得 。金迁都汴京,将主要兵力向潼关附近集结,以抵挡铁木真铁蹄的南下 。但潼关还是被铁木真大军给夺了,金也就钻进史册陪宋去了 。后来朱元璋也通过先破潼关,而迅速荡平关中元军,把他们赶回了漠北草原 。
由于潼关军事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历朝都非常重视修建,到民国时期,潼关古城除开门六处外,留有南北二水门,穿城而过的潼河为城内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有成片肥沃的军田生产小麦谷子 。城内即使被围困,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不会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 。在潼关以东有一禁沟,为了关口的安全,沿禁沟两岸历朝历代都修城楼,作为防御性的军事堡垒,形成了“十二连城”,如此,潼关城与东部外围,就形成了遥相呼应的防御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