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轶事:清代有考生因名字取得好成为状元

过去,一个举子能不能成为状元,按常理,按照那个时代正常的“规矩”,取决于他殿试的成绩 。状元应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如同现如今的高考状元,完全是分数决定 。但是,状元并不一定是殿试第一名,这里边的还掺杂着其它因素 。
相扑状元王嗣宗
唐初,主考官权力是很大的,那时还没有殿试的制度,皇上只偶尔殿试 。武则天载初元年,这位中国唯一的女皇首创了殿试,开始钦点,到了宋代才开始逐渐形成制度 。宋代刚一开张,“钦点”就成了一种闹剧 。宋太祖开宝八年,王嗣宗与一名叫陈识的人考试成绩不分上下,宋太祖刚好打仗回来,忽然有了个怪想法,就下令让二人打一架,空手搏斗,胜者做状元 。王嗣宗很神勇,几下就将陈识的幞头打落,终于打来了一个状元 。陈识还是一个秃头,幞头落地,弄了一个大没趣 。王嗣宗好歹算是凭一己之力,皇帝也仅仅是提出一个有趣的创意 。往后,那可真是什么事都由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乾纲独断 。
饽饽状元李蟠
后世的人们往往以为,皇帝的钦点随心所欲,是乱点歪点,不从正路子上出牌,点的状元也是“斜路状元” 。比如历史上出现的 “饽饽状元”、“别字状元”,几近于滥觞 。其实不然,这里边也是大有讲究的,颇有玄机的 。“钦点”是最能体察上意的,是一种近似天才的创意 。一个“大魁天下”的状元,读书人的最高荣誉,如果没有皇权之钦点,施以浩荡皇恩洒以雨露,简直是不成体统的 。只有皇帝钦点了,状元才能成其为状元,不是也是,否则,是也不是,说不是就不是 。皇帝把掌握的公共资源当成私有财产,给了谁,谁就会把它看作是皇帝的恩典,皇恩浩荡,死心塌地为皇帝服务 。
于是乎,各位皇帝在钦点状元之时,皇权的魔力便展示的酣畅淋漓了 。明洪武十八年,会试后的前三名依次是黄子澄、陈子宁、花纶,然而发榜时,状元却变成了丁显 。原来,殿试时,朱元璋发了话:“我夜间做了一梦,神仙告诉我,本年的新科状元姓丁 。”主考大臣匆匆翻阅试卷,找了许久,总算找到一个叫“丁显”的人,但此人名次较后 。朱元璋得到报告,高兴地说:“此人姓丁名显,自然应‘显’,状元就该他做” 。朱元璋是否做梦不得而知,但是,这充分显示了皇权“能贱之,能贵之”的极度张狂与肆无忌惮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朝暮之间,权力钦点使然,而非腹内锦绣 。
“钦点”到了清朝,由于统治者的特殊身份,钦点状元时就多了几分考虑 。乾隆五十年,他在审阅主考大臣呈上的前十名试卷时,发现有一个举子叫胡长龄,不禁大喜,钦点为状元 。原来,清朝统治者是北方少数民族,为“胡人”,象征其统治长久,同时,当年乾隆已经七十九岁,一心想着长寿,所以要借这个名字求个吉兆 。
道光年间,安徽天长县的戴长芬中了状元 。那次殿试,第一甲第一名是江苏高邮的史求 。最后呈皇上审批,道光一看,史求不就是“死囚”么,很不吉利,就勾去不取 。后看到二甲第九名戴长芬时,心头顿时狂喜,大清朝天长“第九”,“戴戴”兰芬,真是大吉大利,道光立即提笔点为了状元 。
光绪三十年,历史上最后一届殿试,姓名的好坏依旧起了决定作用 。当时一甲的前三名是朱汝珍、刘春霖、商衍鎏 。慈禧看着名单就皱起了眉头,朱汝珍的“朱”是明朝的国姓,同时他是广东人,这让她想起了康有为、孙中山;加上她害死的珍妃,对“珍”字也敏感刺眼 。再看第二名刘春霖,首先是籍贯好,“直隶肃宁”,当时天下大乱,正该“肃宁”一下;名字也吉利,当时正值大旱,谁不盼着下点“春霖”?于是,慈禧便将刘春霖点为状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