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竹简改写多部历史典籍发掘时差点扔掉

2015年5月初 , 海昏侯墓清理完西北角之后 , 大家都知道西回廊有复杂的堆积现象 , 那里一堆泥巴 , 乱糟糟的 , 有散碎的漆皮 , 复杂的器物堆积 。
“前期清理的时候 , 谁也没有想到烂泥巴里那一团黑乎乎的东西就是竹简 。”说到这里 , 西汉海昏侯墓文物保护组组长管理有些后怕 。她说 , 要不是国家组的专家及时赶到 , 这批竹简可能被当作一般的漆器或竹笥给清理了 。当时 , 这批竹简糟朽得厉害 , 有的碎成一块一块的 , 有的成了渣渣 , 一块一块既像漆器的残块 , 一丝一丝的又像竹笥 , 谁也没有把它往竹简上想 。
网络配图
按照考古的步骤 , 先要明确文物的性质 , 清楚分析文物堆积之后 , 才能做下一步的清理工作 。我省考古工作者此前谁也没有提取过竹简 , 也不认识它 , 大家不敢动 , 只好向国家文物局求援 。专家赶来后 , 看了一眼就认出这是竹简 , 并提出对西北角文物整体提取到实验室清理的方案 , 最大限度保护了这批宝贝 。
每枚竹简都有“身份证”
江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徐长青说 , 整个竹简文保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流程 , 首先是清理剥离 , 然后是洗简、脱色 , 最后才是文字释读 , 而三维扫描、正射影像扫描、红外扫描等高科技手段贯穿整个流程 , 文献释读工作全面启动要明年 。
去年11月起 , 竹简进入文保用房 , 清理工作拉开序幕 。管理告诉采访人员 , 剥离并不像揭开一张皮那样简单 , 一剥就能拿走 。他们首先要对竹简的状态进行记录 , 然后做一个初步的清理 , 并对它进行正射影像拍照 。之后 , 他们用特制的、特别薄的小竹签 , 一边剥离一边结合正射影像图进行编号记录 , 相当于竹简的身份证号码 。他们还要对每根竹简分阶段进行三维扫描 , 把竹简制作成一幅幅三维图像 , 为后期竹简修复提供数据参照做准备 。
汉代竹简标准仅5毫米宽
竹简剥离工作进行了一个多月时间 , 管理这个团队发现 , 这批竹简竹子的内部结构已经破坏 , 竹子纤维已经断了 , 一碰就会碎 , 他们紧急叫停剥离工作 。
接下来的两个多月时间里 , 经过反复测试、模拟试验 , 他从上百种试剂中选中了一种加固剂 。这种加固剂是一种高分子液体 , 渗透性很强 , 竹简泡在里面 , 这种液体可以渗透到竹简内部结构的断裂处 , 填补纤维空隙 , 同时对竹简本身也没有伤害 。即使有了加固剂的“撑腰” , 完成5000枚竹简的清理剥离工作也用了半年多的时间 。
网络配图
经过清理发现 , 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简:23厘米长 , 5毫米宽 , 2毫米厚 。有专家表示 , 海昏侯墓的竹简是汉简其中一种标准尺寸 。
接下来 , 这批竹简要进行洗简、脱色、释读等工作 。管理说 , 洗简也考验人 , 既要把竹简上的附着物、泥土洗掉 , 又不能把字洗掉 。这个阶段 , 普通毛笔显得太硬 , 他们选用的刷子的软性、韧性要比之高几倍 。因为竹简时间久了 , 颜色深了 , 墨迹对比不明显 , 而脱色这个流程 , 就是通过特殊的试剂还原竹子的本色 , 使墨迹对比更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