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阳休之书》原文译文,阳生大弟,吾比以家贫亲老

阳生大弟,吾比以家贫亲老,时还故郡,在本县之西界,有雕山焉,其处闲远,水石清丽,高岩四匝,良田数顷,家先有野舍于斯,而遭乱荒废,今复经始,即石成基,凭林起栋,萝生映宇,泉流绕阶,月松风草,缘庭绮合,日华云实,傍沼星罗,檐下流烟其霄气而舒卷,园中桃李,杂椿柏而葱蒨,时一褰裳涉涧,负杖登峰,心悠悠以孤上,身飘飘而将逝,杳然不复自知在天地间矣 。若此者久之,乃还所住,孤坐危石,抚琴对水,独咏山阿,举酒望月,听风声以兴思,闻鹤唳以动怀,企庄生之逍遥,慕尚子之清旷,首戴萌蒲,身衣缊袯,出艺梁稻,归奉慈亲,缓步当车,无事为贵,斯已适矣 。岂必抚尘哉,而吾生既系名声之剞劂,就良工之剞劂,振佩紫台之上,鼓袖丹墀之下,采金匮之漏简,访玉山之遗文,敝精神于丘坟,尽心力于河汉 。ゼ藻期之ひ绣,发议必在芬香,兹自美耳,吾无取焉,尝试论之,夫昆峰积玉,光泽者前毁,瑶山丛桂,芳茂者先折 。是以东都有挂冕之臣,南国见捐情之士,斯岂恶梁锦,好蔬布哉,盖欲保其七尺,终其百年耳,今弟官位既达,声华已远,象由齿毙,膏用明煎,既览老氏谷神之谈,应体留侯止足之逸,若能翻然清尚,解佩捐簪,则吾于兹山庄,可办一得,把臂入林,挂巾垂枝,携酒登岳,舒席平山,道素志,论旧款,访丹法,语玄书,斯亦乐矣 。何必富贵乎,去矣阳子,途乖趣别,缅寻此旨,杳若天汉,已矣哉,书不尽意 。(《北齐书·祖鸿勋传》)
译文
在我(居住的)县城西边,有一座像雕刻出来(像雕刻出来一样好看)的山 。小山在宁静的远处,水很清、石头奇伟瑰怪,高高的山崖在四周围绕(匝:围绕,笼罩),有几顷肥沃的田地 。原来我们家在这里有一座小房子,因为(兵荒马乱、乱世)损坏了,今天又开始(修建它) 。用石头做成地基,凭借着树木做成房梁 。藤萝生长在屋檐四周,(宇:屋檐)山泉顺着台阶流过,明月、青松、和风、绿草,和这座房子很好的映衬搭配着;太阳每天升起落下,白云自然的舒卷,小池塘水洼像星星一样(排列、散落)屋檐下的炊烟和天地间的雾气水汽共同舒卷;小园中的桃树李树,伴随松树柏树繁茂的生长 。(我)偶尔卷起袖子,挽起裤管,趟过溪水,拄着手杖登上山峰,心胸悠然的直达九霄,身体轻快的要飞起来,(好像)悠悠然的忘记了我不在天地之间一样 。
【《与阳休之书》原文译文,阳生大弟,吾比以家贫亲老】作者简介
祖鸿勋(约500~553),北魏学者、道家,涿郡范阳(今北言市)人也 。父慎,仕魏,历雁门、咸阳二郡太守,政有能名 。卒于金紫光禄大夫、赠中书监、幽州刺史,谥惠侯 。鸿勋弱冠,与同郡卢文符并为州主簿 。仆射、临淮王彧表荐其文学,除奉朝请 。人曰:“临淮举卿,竟不相谢,恐非其宜 。”鸿勋曰:“为国举才,临淮之务,祖鸿勋何事从而识之 。”彧闻而喜曰:“吾得其人矣 。”后咸阳王徽奏鸿勋为司徒法曹参军事 。及赴洛,徽谓曰:“临淮相举,竟不到门,今来何也?”鸿勋曰:“今来赴职,非为谢恩 。”转廷尉正,去官归乡里 。齐神武尝徽至并州,作《晋祠记》,好事者玩其文 。位至高阳太守 。在官清素,妻子不免寒馁 。时议高之 。齐天保初,卒官 。
年约20岁为州主薄,後为奉朝请、防河别将.守滑台,转廷尉正 。辞官归裏,寄情山水 。後任高阳太守 。为官清正,为时人所称 。信奉老庄思想,“企庄生之逍遥,慕尚子之清旷”(《北齐书·祖鸿勋传》),并把“庄生之逍遥”作为自己日常生活的实践:常孤坐危石,抚琴对水,独咏山阿,举酒望月,听风声以兴思,闻鹤唳以动怀 。提倡以无事为贵的人生哲学 。他说:“首戴萌蒲,身衣组祓 。出艺粱稻,归奉慈亲,缓步当车,无事为贵,斯已适矣,岂必抚尘而游哉!”(同上)坚持庄子的“无用”哲学(见《庄子·山木篇》),认为最好的玉石最先被人取走,最香的桂枝最先被人采折,只有无为无事无用与後退才能终其天年 。他说:“夫昆峰积玉,光泽者前毁;瑶山丛桂,芳茂者先折 。是以东都有桂冕之臣,南国见捐情之士 。斯岂恶粱锦,好蔬布哉,盖欲保其七尺,终其百年耳 。”(同上)由主张无事为贵进一步发展为追求长生不死,以“访丹法,语玄书”为事 。他说:“象由齿毙,膏用明煎,既览老氏谷神之谈,应体留侯止足之逸 。若能翻然清尚,解佩捐簪,则吾於兹山庄,可办一得,把臂入林,挂巾垂枝,携酒登(山,献,左右结构),舒席平山,道素志,论旧款,访丹法,语玄书,斯亦乐矣,何必富贵乎?”(同上)认为象牙对人有用,象因此被人弄死;油膏能够照明,也因此被人煎熬或燃烧,有用有为导致自身的毁灭,把退处山林,寄情於道教的丹法、玄书当作最理想的归宿 。《北齐书》卷四五、《北史》卷八三有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