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科考乌龙多:考官用鼻烟壶决定考试成绩

清朝的科举如何?怎样录取,尤其是改卷的标准是什么?当年就有一位名为何德刚的前清官员,他亲自参与过清朝科举考试的监考和改卷,可以说是历史的亲历者,民国的时候,他将这些见闻发表在报纸上,后结集成书:《春明梦录》 。
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些历史亲历者笔下的清朝科举考试 。
乌龙改卷:考官将索要火腿肠的便条贴在考卷上
清朝的福建省科举考生流行一句话:“进学是文章,中举是命 。”在学业路上决定成绩的是你自己的文章,但决定你能否中举中进士,那就得看你的命了 。这个命不是抽象的命运,而是考官的态度 。
据何德刚回忆,如果是地方考秀才,试卷不算多,阅卷量不大,因此公正性和客观性比较有保障 。但如果是全省规模的乡试则不然,阅卷量陡然增多,而阅卷的官员数量未见增多,于是,在阅卷疲劳的效应下,录取的偶然性就增大了 。《春明梦录》如是记载:“若乡会试则不然,试卷黑格朱书,本已目迷五色;时间既逼,卷帙又多,一人精神,一日看数十艺,已属神昏目眩,况三场十四艺 。以十余日工夫,每人须看数百卷”,阅卷量本来就大,而且那些试卷好似穿了迷彩服一般,黑色的格子,红色的字,让人“目迷五色”,于是就免不了有些乱来 。
晚清时期的一位中堂级别的总考官,懒得细看试卷,于是有一个颇具“创意”的改卷方法,他将试卷呈圆形摆开,中间放一鼻烟壶,然后转动鼻烟盒 。神奇的鼻烟盒转呀转,转了几圈静止下来后,鼻烟壶的头部对准哪张试卷,那就是谁走运,行,就取这张试卷了!这个鼻烟盒,就是天下考生命运的主宰者 。
考官向考生赔偿一头骡子
还有一位人称“宝师”的总考官,也懒得阅卷,他有一个原则:只看诗,不看文,理由是:“我只看诗,诗好则文无不好 。”因为诗比文章短,看起来不费力 。
很多的时候,考官们忙不过来,居然让家里的佣人参与改卷,人多手杂,自然乌龙事件闹不停 。
【清朝科考乌龙多:考官用鼻烟壶决定考试成绩】某年,有个落第的考生,设法弄得了自己的考卷,居然发现考卷赫然贴着一张购物便条:“火腿一支 。”这是啥意思?考生经过上下打听,发现改卷的人竟然是自己的熟人 。
考生气愤不过,拿着那张贴了“火腿”字样的试卷去找考官理论,考官惶恐不已,慌忙解释:“哥们,不好意思,是我叫佣人去考试供应处索要火腿,写了张便条,结果忙乱中被佣人贴您试卷上了 。”
那位被“火腿”侮辱了满腹才华的落第考生勃然大怒:“好啊,好啊,你一心想着吃火腿,我辛辛苦苦写的试卷连根火腿都不如,还把它扔给佣人去改,你严重渎职!”
考官也生气了:“你我都是熟人,你说话好听点好不好?”考生更怒:“你还好意思说熟人呢,我三年复习的功夫,你看都懒得看 。”
考官只好摊牌:“这录取都定下来了,我除了内疚,实在没什么赔给你的,我就一穷翰林,没几个钱,你看着办吧 。”
据何德刚记录,晚清的翰林薪水低,一季度的薪水不过四五十两银子,全靠发放到地方去监考改卷赚外快,例如主持监考,好的地方一年能赚几千两银子的补助,最差的是广西,一年九百两银子的补助 。“从前京官,以翰林为最清苦 。编检俸银,每季不过四十五金…………主考一次可得数千金,最苦如广西,只有九百金” 。
考生也无可奈何,最后达成协议:考生牵走考官的一头骡子,作为赔偿 。
乌龙录取:定好的状元名字可用刀刮掉
《春明梦录》记载,某一年殿试,改卷老师都是朝廷大官吏:吏部尚书和户部尚书 。考生到了这个级别,水平相差不大,第一第二的偶然性更大 。吏部尚书改卷在前,他取了一名考生为状元;户部尚书改卷稍后,他也看中了一位考生的文字,也要取其为状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