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燕王的人马已经到达了南京金川门,建文帝打算出迎,左右人等都散去了,只有几个贴身侍从在旁边 。建文帝叹息说:“我没脸相见啊!”于是在宫里放火自杀了,燕王高风亮节,摒弃前嫌,派遣太监前往救援 。可惜来不及了,只从大火中把建文帝的尸首抢了出来 。燕王哭着说:“你果然如此痴呆啊,我来是为了帮助你做好皇帝,你竟浑然不觉,而走上绝路!”
上面这段文字是燕王朱棣干掉自己的侄子建文帝篡夺帝位后,史官运用春秋笔法描写建文帝之死的“杰出”作品 。当我们查阅中国的史书时,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遭遇春秋笔法了,那些毫无出处和佐证的历史根本没有参考价值 。更可怕的是,许多史官在皇权的威慑下胡言乱语、胡编乱造,误导我们这些后世的阅读者 。
建文帝之死就是一宗无头案,当时宫中大火也许是真的,但那些描写是给朱棣脸上贴金 。建文帝也许的确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了,这让他的叔叔朱棣十分烦恼,如果这个侄子还活着,可以逼迫其“退位”给自己;如果这个侄子的尸首找到了,旧帝死了,自己可以顺理成章地继承大统,成为新皇帝 。找不到建文帝,朱棣只能编一套瞎话,说这个侄子想不开,放火烧死了他自己,龙椅自然也就该由叔叔来坐了 。
朱棣当上皇帝,按说这宗无头案也就过去了,然而朱棣在位期间,命令手下一位太监率领庞大的舰队和士兵,劈波斩浪,耗资无数,多次下西洋,让人不禁疑惑朱棣做这件事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寻找那个人间蒸发了的建文帝?
那个七下西洋的太监,就是大名鼎鼎的郑和 。其实他本名不叫郑和,而是姓穆罕默德,一听这个姓就不是祖籍中土的人士 。实际上,郑和的祖先原本是中亚贵族,在元朝初年迁到了中国,后来定居于云南,取了一个汉姓“马”,与穆罕默德的“穆”字谐音 。郑和本名马三宝,12岁的时候,飞来横祸,明军打到了云南,他被抓进了军营,阉割后做了太监 。不幸中的万幸是,他跟对了主子,进入了燕王府做事,这位燕王,当然就是后来的明成祖朱棣了 。
朱棣对这个马三宝非常赏识,在发动叛乱后,马三宝还为朱棣立下了战功,看来这个太监绝非常人 。打下江山之后,朱棣论功行赏,赐马三宝“郑”姓,改名郑和,授予四品官职 。皇帝赐姓对于臣子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许多一品大员也没有这样的待遇,可见郑和多么受到朱棣的器重 。
永乐三年(即1405年),郑和奉皇帝的命令,率领28000余人、40余艘船,从苏州刘家河出发,开始了第一次下西洋的壮举 。到宣德五年(即1430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为止,郑和带队总共7次下西洋,每次的人员、船只规模基本上都和第一次没有什么差别 。按照永乐皇帝朱棣的诏书,下西洋的目的是扬我天朝国威,让四方蛮夷归服 。不过根据野史透露,“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也就是说,朱棣怀疑建文帝跑到了海外,所以派郑和去寻找这个废帝的下落 。
这的确是一个貌似合理的下西洋理由,在儒家思想的灌输下,古代中国人非常热衷于维护“正统”,朱棣虽然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 。但按照正统的说法,朱元璋的位子是要传给大儿子的,大儿子早死,所以才传给了大儿子的大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皇位根本没有朱棣什么事儿 。
这种维护正统的观念在古代异常强大,所以一天不能确定建文帝已经死了,朱棣一天都不能安心 。这样看来,让自己的心腹郑和兴师动众地去海外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并不算是铺张浪费,事关自己的宝座,花多少钱都是值得的 。
但是这个理由无法解释朱棣为什么让郑和前后六次下西洋(第七次下西洋时朱棣已经死了),从永乐三年一直找到永乐十九年 。第一次下西洋,郑和的船队就已经到了印度西海岸一带的古里,并在那里立碑留念,碑上刻字“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如果仓皇出逃的建文帝能跑到比古里还远的地方,那得在海上以刘翔一般的速度飞奔了 。寻找一个生死不明的废帝,根本用不着下西洋这么多次 。
- 魏晋南北朝时的禅让:只为把戏做给天下人看
- 能够打下四百座军州的赵匡胤武艺究竟如何?
- Win7 64位下运行程序显示msvcr110.dll丢失的解决方法
- 揭秘下落不明的绝世珍宝:秘鲁黄金国
- 林则徐的悲惨下场:民族英雄林则徐是死于谋杀的吗
- 巨鹿之战的背景介绍天下反秦引发秦末大起义
- 恐怖的基因变异猪,一只母猪竟生下8个婴儿
- 怎样下载qq
- 郑爽男朋友是铁甲总监张恒,镜头下公开甜蜜秀恩爱
- 中国十大名塔雷峰塔上榜,第九被誉为“天下第一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