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争霸的简介:吴国和越国之家的一场拉锯战

大国争霸是春秋时代的显著特征 。在齐桓公首霸之后,晋、楚两国相继而起,逐鹿中原,争当盟主,但终因旗鼓相当,势均力敌,在春秋中叶以后,出现并霸的局面 。在这样的形势下,晋景公采纳申公巫臣的意见,开始联合吴国,企图利用吴国牵制楚国的右翼,使楚国不能腾出手来招驾晋国的攻势,从而谋利 。吴国偏居东南沿海地区,与越国为邻,有断发文身之俗 。据《吴越春秋》记载,当时吴国“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君无守御,民无所依,仓库不设,田畴不垦 。”严格地说,它还不能算是一个国家,只是一个部落群体 。在中原列国眼里,吴是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蛮夷之国 。公元前五八四年,晋景公派申公巫臣到吴国传授车战射御的技术,并唆使吴国背叛楚国 。于是吴国不断侵伐楚国,又攻打巢、徐等吴楚之间的小国,弄得楚国忙于应战,疲于奔命 。在晋国的扶植下,吴国的军事力量发展得很快,国土日益扩展,声望日益提高 。中原诸侯国家和吴国开始建立了联系 。公元前五二二年,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做了相国 。他教给吴王阖闾“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府库”等“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之道(《吴越春秋》),使吴国由极为落后的蛮夷之邦,一跃而成为军事强国 。公元五○六年,吴王阖闾以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联合蔡、唐两国兴师伐楚 。
孙武是杰出的军事家,为了切断楚国本部与方城之外的联系,他采取中间突破的战略,率领吴军从淮河流域西进,至淮汭舍舟登陆,翻越大别山,与此同时,唐军东进袭取大隧、直辕、冥厄三隘(在今武胜关一带),蔡军循汝水至淮河、南下直取訾梁(在今固始县) 。这两支偏师堵住了楚军北上中原,东通齐、鲁的要道,从侧翼牵制住楚军,使楚军不敢正面迎击吴军,而吴军却乘机扫荡楚国东境沿途的城镇,从容西进,跟蔡、唐两路军队会师,将楚国拦腰截为两段,隔汉水同楚军对峙 。楚司马沈系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向令尹子常建议:“请令尹封锁汉水,自己以方城外人毁掉吴军舍弃的舟船,回过头来封住大隧、直辕、冥厄三隘,然后夹击吴军,一定能胜利 。”令尹子常接受了这个建议 。可惜,当他听楚大夫史皇说:“现在楚国人都怨恶令尹,喜欢司马,假使采取司马的建议,那么战胜吴国的功绩就全归司马了 。”就断然改变主意,轻率地领兵渡汉水,与吴军对阵于柏举(今湖水麻城),结果一败涂地 。吴军乘胜穷追猛打,五战五胜,攻古了楚国的郢都 。
【吴越争霸的简介:吴国和越国之家的一场拉锯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