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这个词最早起源于法国:源自于法国的沙龙( 二 )


巴黎是这场启蒙运动的中心 。在举行谈话会的殷实人家的市内府第里,文人才子和社会名流云集一堂,讨论文学话题 。时常也会有这样的凑巧,一个著名的哲人,也是一个有钱人,赫尔维蒂厄斯就是这样的例子,他不仅撰写了《论心灵》和《论人》等书,而且还举行了盛大的茶话会,在会上讨论了这些问题 。不过,这种高朋满座、集思广益的聚会主要是在妇女主持的沙龙里进行 。她们作为沙龙女主人而名闻于世,在后来称之为“文人共和国”中起了至关重要的协调作用 。举例说,德·杰斐琳夫人大约从1750年起,在长达25年期间,设宴组织了一次次艺术家和作家的交谈会,有时还资助他们,介绍他们去会见高层社会或者政府中的有影响的人物 。她也欢迎来访的外国人,如来自英国的贺拉斯·沃波尔和大卫·休谟,以及后来成为波兰国王的年青人斯坦尼斯·波尼亚托夫斯基 。由于其他妇女也举办这样的沙龙,哲人和其他作家便经常有机会相聚,交流思想看法 。
这儿由艺术家莱蒙尼尔绘制的德·杰斐琳夫人沙龙,曾成为18世纪巴黎作家和艺术家一个闻名遐迩的聚会场所 。此画绘制于19世纪初,显示的是这样一个想象出来的情景:一位作者正在朗读自己的作品,表现了著名的沙龙和沙龙名流所蕴含的文化声望 。(Reunion des Mesées Nationaux/Art Resourse,NY)
沙龙成了精心组织的会面场所,在这里,许多作者向爱批评的读者介绍他们的新作品;沙龙女主人宣读旅行家或远方采访人员的信件;令人仰慕的哲人的名望会在谈笑风生的谈话会中传开 。杰出的沙龙女主人对她的沙龙所涉及的思想课题和社会衔接都考虑周详 。苏珊·尼卡的沙龙在18世纪70年代和18世纪80年代期间,每逢星期五下午举行 。为了准备她每周的谈话会,她在她的日记本上一一列出她想要讨论的想法和题目 。朱莉·德莫斯皮纳斯在她巴黎府邸提供经常讨论的机会,在这里,她连续12年每周的每一个晚上都接见来访客人 。有位仰慕者说,“她的伟大艺术,在于她着力显示他人的长处,她乐此不彼,胜过展示她自己 。”沙龙和沙龙女主人,促进了文人共和国普世思想的发展,在这里,天才和创造性胜过贵族名门出身 。虽然1780年后,妇女失去她们的许多文化影响,但这样的沙龙在法国大革命后还存留下来了 。1795年,在大恐怖时期后,二位著名的哲人的遗孀,赫尔维蒂厄斯和孔多塞,开放或者重开她们在巴黎的沙龙,接待温和的共和主义派的人或性情开明宽厚的人 。苏菲·孔多塞本人成了一名作家,而且是亚当·斯密著作的一名译者,她的沙龙在拿破仑执政的岁月中,一直是温和反对派的中心 。较为短命的是更有名气的述曼·德·斯特尔的沙龙 。她也写作,博览群书,在她众多的想法中,她对法国大革命没有丝毫改变妇女从属地位感到叹息 。许多19世纪的法国自由主义思想,就产生于法国大革命后的这些沙龙里 。
巴黎还在18世纪中叶出版了哲人著述中最为严谨之作《百科全书》 。这部书由丹尼斯·狄德罗编纂,分为十七大卷,从1751年开始工作,到1772年完成 。这是一部科学、工艺和历史知识的大辞典,颇为含蓄地对现存的社会和机构作了针砭,并概括了当时怀疑论、唯理论和科学观的精髓 。虽然这不是第一部百科全书,然而却是第一部由一系列知名人士作撰稿人、同时又被视为对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的百科全书 。事实上,所有的法国哲人,如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达兰贝尔(协助编纂工作)、布丰、杜尔哥、魁奈等等,都为此书撰稿,有时他们一起被称为百科全书派思想家 。虽然是在巴黎编纂,但是《百科全书》流传广泛,读者众多,大革命前就卖出了大约两万五千套多卷本,其中半数在法国以外,因此法语成了全欧洲受教育的人的国际语言 。而在法国国内,《百科全书》被各行各业、社会各界人士所阅读 。在贝桑松,这座大约有两万八千居民的城市,当地人就买了137套,其中15名是教士,53名是贵族,69名是律师、医生、商人、政府官员或者人们称之为第三等级的市民 。这些为百科全书派学者所批评的特权群体,即教士和贵族,看书或者起码买书的人数远远超出他们在总人口中的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