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为什么不如诸葛亮我的三国谋略观

三国英杰集聚,能力各有短长,后世任评说 。有英雄就有人评论,赞美诸葛的人太多了,就有人开始挖掘另一谋略界奇人郭嘉 。郭嘉,字奉孝,青年才俊,智计不穷,有神鬼莫测之能 。然而郭嘉真的有这么“神”吗?真的可以取代诸葛武侯的神坛地位吗?笔者认为郭嘉还达不到三国谋士界的一哥地位 。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 。”这是曹操赤壁之战失败后的一句感言,经常被郭粉们挂在嘴边,被奉为曹操对郭嘉能力的至高评价 。极其相似的是,夷陵之战失败后,诸葛亮也有一句话“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 。这也算是对法正的最高评价了吧 。我们从这两句话最直接想到的是什么?是说在各自阵营内郭嘉和法正的计略无人匹敌吗?非也!两句话实际只是表达了同一个意思:郭嘉、法正是自己君主最可信赖的人 。信赖,有信任,信服,依赖的意思 。既有主公对身边人能力的钦佩——对于明主来说是必然的,又有谋士自身的人格魅力对主公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二者缺一不可 。
赤壁之战,有远见看出曹军弱点的谋士大有人在,其中贾诩就是曹操南征的反对者,《三国志·魏书》记载,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太祖(曹操)破荆州,欲顺江东下 。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如果曹操听了贾诩的,可能就不会有赤壁之败了 。,《三国演义》小说中两次提到了程昱的过人之处,一是劝谏曹操防备孙刘联军火借风势烧船,但曹操认为冬天没有东南风而没有听取 。二是在黄盖率领战船来投降处看出了破绽:粮在船中,船必稳重;今观来船,轻而且浮,来船必诈,且休教近寨 。这两点都说明程昱的细心之处 。但是曹操却没有听取其防备火攻的合理建议,招致大败 。包括《演义》中的徐庶也看穿了庞统的连环计,只是没有向曹操检举揭发而已——即使揭发,曹操也未必会信,因为曹操的决策力太强了,一般人是影响不了他的 。所以曹操“若奉孝在,绝不使吾由此大失也”隐含着一层意思,就是“我有这么多谋士,可真正能够说动我心的只有你郭嘉啊!” 。诸葛亮也表达了相同的感慨:“主公真正能听的进去的,也只有法正的话啊!”的确,对于刘备扎连营于山林之中的做法,马良是持反对意见的,只是刘备不听罢了!正所谓人微言轻啊!可见一个谋士成功与否,智慧是一方面,对主公的影响力是另一方面 。对主公影响力大的,未必智谋排在第一 。举个极端的例子,刘禅的宦官黄皓,相比姜维而言,对其主公更有影响力!当邓艾的奇袭军队攻过来的时候,黄皓却只蛊惑刘禅相信巫师的话,拒不退敌,最后把刘备的家底都赔完了 。
郭嘉由于英年早逝,仅活跃于三国前期 。其历史发光点体现在讨刘备、灭吕布、攻袁绍、征乌桓几个著名战役里 。纵观这些著名战役,郭嘉实际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谋略家能与其匹敌 。刘备将不过关张 。吕布虽有陈宫却输于自高自大,人手也比曹营单薄太多了 。袁绍谋士虽多,却众口难调,绍多谋而少断,种下败因 。征乌桓的困难更只在于自然条件艰苦而非对手的强大 。所以看来,郭嘉的各种表现,即便能力很突出,但是真金没有放到火里炼,没有对手的衬托,很难把郭嘉放在一个高大上的地位 。就拿周瑜为例,平定江东时计谋百出,可谓周郎妙计安天下 。然而真正遇到对手——刘备、诸葛亮,却屡屡失利,在荆州问题上没有讨到一点便宜 。所谓吕蒙白衣渡江,其对手不过一个方面军的军团长关羽 。陆逊火烧连营,对手也不过是刘备加马良的组合而已 。这些战役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一样,是以少胜多的案例,历史的知名度很高罢了 。几大智囊取胜的原因,一是对方统帅谋略低于自己,二是他们能抓住对方军势的致命弱点和破绽 。真正的高手间较量,破绽是微乎其微的,甚至没有破绽 。就像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较量,打的精彩,打的平衡,既争斗于外,又争斗于内(反间计),这才是大师水平 。想象一下,把郭嘉放到祁山战场上,感觉郭嘉很难打这种持久战 。另外郭嘉没有单独统兵的能力,最多只有参谋之才 。因此郭嘉从综合能力方面不及诸葛亮、司马懿 。从这点来看,程昱的统兵能力,应该都在郭嘉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