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取代东汉王朝前的舆论欺骗

还在曹操活着的时候 , 作为接班人的曹丕已经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 , 以五官中郎将身份协助曹操掌握军权 , 以副丞相身份协助曹操掌握政权 。曹操死时吧 , 曹丕已经羽毛丰满 , 爪牙遍布 , 逼宫夺权的条件已经成熟 。他不想学习父亲 , 不愿在皇权和军权矛盾重重、危机四伏中游走钢丝 , 在父丧完毕后 , 立即紧锣密鼓地开始逼宫夺权 。担心到舆论可能造成的国内混乱 , 曹丕玩起了禅让的把戏 。

所谓“禅让”就是转让 , 不用转字而用禅字 , 无非使转让获得最高的级别 , 显得极隆重极主动罢了 。《辞海》禅让条目注释曰:“相传尧为部落联盟首领时 , 四岳推举舜为继承人 。尧对舜进行了三年考核后 , 使帮助办事 。尧死后 , 舜继……”这条注释有三处乖谬:其一 , 部落联盟是原始社会的称谓 , 遍查古籍 , 唐尧以及之前的炎帝、黄帝、颛顼、帝喾等 , 都没有部落联盟长之类职务 , 都是称帝的 , 颛顼、帝喾与尧、舜、禹合称为五帝 。其二 , 转让有一个大前提 , 即转让自己的所有权 。既然原始社会是公有制社会 , 公共权力更属于公有 , 那么任何人就无权将公共权力私相授受 , 如能够私相授受 , 权力就不是公有 , 部落联盟就属于乌有子虚 。其三 , 注释者并不了解尧与舜之间的血缘关系 , 更不了解四岳的本来含意 。所谓四岳 , 不过是黄帝家族内部拥有实权的臣宰们组成的贵族 。黄帝及其之后的五帝传位 , 不是一脉相传而是两脉相传 , 是在黄帝两个儿子 , 即昌意与玄嚣后代中相传 , 换句话说 , 颛顼、帝喾、尧 , 舜、禹都是黄帝的嫡系子孙 。
由此观之 , 中国历史上并没有禅让制度 , 也没有产生禅让的经济基础 。炎帝一朝以神农氏命名 , 说明当时中国已进入农耕社会 , 自私狭隘的农业经济 , 只能产生一家天下为基础的专制制度 。
所谓的禅让 , 纯是天真史学家编造的历史童话 。子虚乌有的传说 , 却给后世军事寡头提供了和平夺取皇权的依据 , 曹丕捡起古人的梦呓 , 在温文尔雅的形式中完成了权力移交 。所谓“禅让” , 不过是一场宫廷政变 , 主动者是拥有军权的属下 , 属下手中的军权 , 已膨胀到没有制约的地步 。被动者是拥有皇权的圣上 , 失去军权的皇权已变成负数 , 连人身自由一家平安都丢失殆尽 。然而曹丕不愿留下强枝凌干的骂名 , 就要把主动的急不可待 , 变成被动的难以拒绝;把傀儡皇帝对皇权的割舍不得 , 变成情真意切、千乞百求的“禅让”;企求承欢新主子的大臣们 , 自然要充当前台的执行导演 , 他们穿梭于今日皇帝与明日皇帝之间 , 一面逼宫 , 一面劝进 。他们之所以甘做恶人 , 无非要谋进身之阶 , 故而不惜以名节贞操作为资本 , 尽可能追求加官晋爵的丰厚利润 , 想做更加体面的开国功臣 。在编纂《三国志》、《后汉书》时候 , 陈寿、范晔将逼宫过程都忽略了 , 令读者看不出“禅让”后边的蛛丝马迹 。好在裴松之为偏于简略的《三国志》作注释时 , 补充了大量史料 , 使后世有幸看到“禅让”这出戏剧的一个侧面 , 虽然不完整 , 但极其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