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贵妃贾元春为何救不了四大家族?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是唐代诗人许浑写的,名句就是名句,牛!跟气象预报似的,放哪个犄角旮旯都适用 。《红楼梦》第十六回,贾政过生日,一家老小正在庆贺,突然内廷传召,恰如“溪云初起”,人心惶惶 。不知这家人怕什么,也许心里有鬼的人都这德性,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原来新皇登基,元春加封贤德妃,虚惊一场 。随后皇恩浩荡,元妃省亲,贾府风光一如“日沉阁”之时的短暂华彩,荣耀至极 。既如此征兆,谁又能阻挡暴风雨的到来?也许此时的元妃可以做到,作为四大豪门的总靠山,若果能如秦可卿所说“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 。”然元妃只知因循前朝的主流,而不知主流这个东西会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 。当某种主流沦为了非主流,若还懵懵懂懂,浑然不悟,那么结果只能四个字:淘汰出局 。

综合诸多红学研究者的学术成果,可以这么认定:《红楼梦》反应的是康熙末年与雍正执政的这段历史 。康熙末年的主流是什么?四个方面而已,夺嫡之争、贪腐之弊、奢靡成风、财政亏空 。
以此观照荣宁二府,有着惊人的相似 。
夺嫡且不说,单说大观园的修建,银子花得像流水,元妃后来觉得“太奢华糜费了” 。采办的人个个发了横财,而凤姐已然在放高利贷了,拆东墙补西墙,端倪出现 。实际上,大观园纯属面子工程,没必要修建 。
朝廷固然有圣旨说:“凡有重宇别院之家,可以驻跸关防之处,不妨启请内廷鸾舆入其私第,庶可略尽骨肉私情,天伦中之至性 。”荣国府、宁国府均为敇造,规模庞大,几乎占据了一条街,驻跸关防根本不是问题,何须另找地方动土?如果不是安排几个孩子进去住,大观园如同“鬼蜮” 。
这种主流的风气,不唯贾府所独有,也是当时大多数人的思想,甚至是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 。小说里写道:“今周贵人的父亲已在家里动了工了,修盖省亲别院呢 。又有吴贵妃的父亲吴天祐家,也往城外踏看地方去了 。”可见改朝换代的时局变化可能影响并推动着出现某种新的主流,丝毫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一切都还是“舞照跳、马照跑”的常态 。
不悟,神鬼无术 。

雍正会成为怎样的皇帝?别人也许没谱,元妃不可能没有预测 。首先,她曾是东宫女史,可能还做了非正式的侧福晋 。按照沈德符的说法,“凡诸宫女曾受内臣教习,读书通文理者,先为女秀才,递升女史,升宫官,以至六局掌印 。”清承明制,贾元春如果没有在做女史时与太子有染,恐不会顺利升格妃子 。“读书通文理”的人,不谙枕边人的秉性、志向和作为,我不信 。
其次,历代帝位更替,拨乱反正是惯例,以彰显新君、新政、新气象 。也就是说,前朝主流的事物,即便相对稳定而牢固,到了新朝,在遵循既有规律和法则的前提下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何况那些违反规律和法则的主流事物呢?但凡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
既然有可能预测到新政的走向,那么,妥为防范,保全家族,自是必须的 。如何防范?简单的说,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适时而为,迎合新君新政 。譬如皇帝崇尚节俭,那就通知家里别铺张奢靡;譬如国库吃紧,那就让家里捐点银子,以充国用;譬如皇帝反腐倡廉,那就规劝家里人,做官的好好做官,没做官的也别拖后腿,等等 。如果这么做,抄家之祸或能规避 。
二,取势长远,毕竟新政种种摆明了是正能量,并日渐成为主旋律,而前朝种种亦已沦为非主流,那就借新政之势,克除家族的某些陋习,以图长远 。《礼记·学记》云:“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意思是,好的工匠人家,必先教子弟学会做皮袍、簸箕,为长大后弄木竹、兽角作准备,“箕裘”后被喻为祖业,正如秦可卿所说“不思后日,终非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