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习俗满族人是如何迎厕神紫姑的

迎厕神紫姑 , 这本源于关内汉族的习俗 , 传入关外的东北满族聚居地区之后 , 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有了许多变化 , 这种变化表现出了汉满民俗文化的融合 。
如满族聚集地区的新宾、本溪、桓仁、清原、岫岩弋凤城等地 , 在元宵节 , 除按旧俗观灯外 , 县街及大部分村电还办秧歌、跳民族舞 。
旧时有拜灯官及打(唱)太平鼓等 , 几至多半夜 , 甚而通宵达旦 。与迎紫姑相似的是以民族歌舞的形式祝愿农业取得好收成 , 这就是满族的“笊篱姑姑舞” 。
传统的“笊篱姑姑舞”既与汉族“请紫姑”相似 , 又有满族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 , 其俗多在正月十四至十六晚进行 。新宾及其兄弟满族自治县成立庆祝大会上 , 均编排了满族秧歌、舞 , 但尤其不可少的是“笊篱姑姑舞” 。
在旧社会 , 是时用新柳条编成新笊篱 , 外糊以白纸 , 并画上一个俊姑娘的头像 , 挂在1 。7米左右的木杆上;有的还给姑娘偶穿着红衣 , 两手各置拿手帕等 , 将“笊篱姑姑”打扮好 , 先供在房西头 。
届时 , 由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 , 头扎红布 , 把“笊篱姑姑”举到院子里 , 人们开始围绕着“笊篱姑姑”形占舞唱歌 。
唱词中有“笊篱姑姑下山来 , 十五、十六看灯来 , 梳的什么头 , 梳的四散头 , 头上抹着桂花油 。”
有的地方则流行“笊篱姑姑本姓白,戴朵花 , 背着柴 , 扭扭哒哒下山来 , 你也拍 , 我也拍 , 拍着手儿跳起来”的歌词 。满族群众相传 , 此时原是纪念古时被虐待而死的姑娘 , 因此 , “笊篱姑姑”有的地区亦称“笊篱姑娘” 。
然而 , 人们在此俗中真正的动机 , 却是利用这个仪式向“笊篱姑姑”问卜 。据说 , 只要问的人心诚 , 就可以得到回答 , 如是肯定 , 回答则向前磕一个头;反之 , 则向后磕一个头 , 所以 , 引“笊篱姑姑”一定要选天真活泼的小姑娘(有的地方也选小男孩) , 认为这样就可以有神灵感应 。
满族的“笊篱姑姑舞”及问卜活动 , 自暮到午夜止 。类似的问卜活动 , 在东北各地农村表现出各自的差异 。各地依据一方之人的理解而使此俗出现种种变幻 , 在时间上亦各不统一 。
如锦西县是在正月十一日 , 谓之“请紫姑日”;义县正月十三日谓“请天仙”或“包仙人骨”;海城县正月十三日谓之“请天仙”或“请紫姑”;铁岭正月十四日为“请紫姑神”;台安县在正月+五日“迎姑娘”;东丰县这天称之为“迎紫姑”;双城县这日为“请姑姑神”;新宾则谓之“请笊篱姑姑” 。
在这些地方圹所谓的姑姑有的不是用笊篱 , 也不用木勺 , 只用三根筷子或一个鸡蛋问卜 , 而且时间也不仅仅是在正月元宵节前后 , 而是平时有事 , 即可随时请卜 , 其祝咒 , 亦即“姑姑灵 , 姑姑灵 , 筷子姑姑有灵应” 。
之后 , 即可间休咎祸福 。这种形式在文化心理上差异并不大 , 都可看作是古代扶乩的变化 , 是满汉文化融合的反应 。而满族的“笊篱姑姑舞” , 不正是汉满习俗的融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