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火箭之王,教育巨匠 中国之最钱学森

钱学森(1911—2009)著名教育家、科学家,享有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之美誉 。代表作《工程控制论》《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等 。
钱学森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航空航天领域内杰出的人物,他是当时众多学科领域的巨星之一,是为新中国作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也是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我国国防事业的建设者 。可是,很少有人关注,钱学森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 。
无数次手持粉笔站在三尺讲台上给学生授课,将大半辈子的精力都奉献给我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是钱学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之问的,也是钱学森 。
我们知道,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曾引起了我们深刻反思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也折射出作为一个伟大教育家,钱学森的超人睿智和博大胸怀 。
早年间,钱学森曾担任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在那里他是用英文为学生上课;回国后,他的主要工作是研制火箭和导弹,但他也经常走上讲台给学生上课,此时他用的是母语——汉语 。据听课的学生回忆说,钱学森上课只靠两根粉笔和四块黑板,一般情况下都是笑眯眯的,和蔼可亲、落落大方;上课层次分明,声音洪亮,口齿清楚,板书规矩;还特别注意听课者的感受,如果在大的阶梯教室上课,钱学森就专门安排人检查后排的学生是否听得清、看得见 。对于航空航天以及导弹这类尖端的主题,钱学森总是讲得概念清晰、深入浅出,而且逻辑性强、富有哲理 。
钱学森高瞻远瞩,十分重视人才培养 。1958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三巨头”(钱学森、郭永怀、杨刚毅)在北京万寿山开会,确定科学研究发展方向 。会上,钱学森提出一定要办一所学校,以培养能够“上天、下海、入地”方面的人才 。会后钱学森立即写成报告,上报到中国科学院 。时任院长郭沫若主持院务会,专门讨论这份报告 。当时许多人达成共识:我国不仅是火箭航天方面的人才缺乏,方方面面的人才都缺乏,干脆办一所集综合性、前沿性、尖端性于一体的新型大学 。
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这所大学终于办成了,这就是如今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那时,钱学森是筹备委员会10位委员之一,自始至终参与筹建和创办,并且一直担任该校近代力学系主任达20年之久 。
据中科大力学系当年的学生张瑜回忆说:“至今我还记得,钱学森先生在全系大会上宣布聘任教师名单时,那踌躇满志的神情 。”还记得钱学森先生说,“我把科学院的大炮都给你们调来了” 。
钱学森究竟调来了哪些“大炮”呢?

原来,钱学森请出了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让他主讲“普通物理”;请出了著名数学家吴文俊,让他主讲“高等数学”;请出了刚刚归国的留美博士蒋丽金,让他主讲化学 。钱学森和郭永怀以及钱临照、卞荫贵、林同骥等,都亲自为学生上课 。这么多一流的科学家齐聚中科大,登台力学系,人才济济 。钱学森在中科大力学系主讲“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这两门课他在美国大学里讲过,所以驾轻就熟 。
由于当时的发展需要,钱学森后来又开设了3门新课:他主办导弹专业培训班,开讲“导弹概论”;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清华大学,他开讲“水动力学”;后来又为近代力学系58级、59级学生主讲“火箭技术概论”(后定名为“星际航行概论”) 。众所周知,开讲新课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不亚于写一部新的学术专著 。这些上课笔记和讲稿,改革开放之后都陆续出版发行 。钱学森的讲学内容都有极高的学术水准,尤其是“工程控制论”“导弹概论”和“星际航行概论”,在当时堪称是开创性的学科 。更重要的是,钱学森也不是为讲学而讲学,他常常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讲做人的道理,讲科学的态度和治学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