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夷制夷”这个词,原本应该是中性的,就像“釜底抽薪”、“远交近攻”,都属于斗争策略 。然而历史上“以夷制夷”经常闹出笑话、酿成悲剧,甚至导致亡国,于是这个词负面色彩变得较浓 。“以夷制夷”一词的发明者为宋代王安石,另有一说是源自于范晔《后汉书·邓训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而将“以夷制夷”用于实战,导致王朝覆灭的首个案例是由北宋创造的 。
宣和四年(1122年)五月,北宋彻底平息方腊起义之后,集结十几万大军攻辽 。此时辽国已经被金国打得奄奄一息,北宋当局以为捡便宜的机会来了,于是背弃当年签订的和平条约,趁机收拾辽国这只“病大虫” 。不料,云集北宋精锐之师的伐辽部队,在耶律大石率领的两三万残兵败将面前,两次大战均以惨败告终 。原本打算以金制辽,结局却是金国隔岸观火,欣喜地发现所谓“大宋”,根本不堪一击 。于是灭辽之后,金国很快击溃了北宋,制造出了“靖康耻” 。
【以夷制夷闹笑话:两宋均因此走上灭亡之路】或许是“基因”的原故,到了南宋后期,相似的情况又出现了 。曾经强大的金国,在更为强大的蒙古面前一败涂地 。偏安东南百余年的赵氏小朝廷,又看到了光复中原的希望,于是又和蒙古商议一起伐金 。然而灭金之后,蒙古觉得南宋过于弱小,根本无须兑现承诺,所以没有把河南之地分给南宋,只给了陈蔡东南一点地盘 。南宋大概以为蒙古打金国已经损耗不小,自己有乘虚而入的机会,于是看到蒙军主力北返,便突袭汴、洛二城 。结果不仅没有成功,反而比当年童贯伐辽损失更惨,十几万兵民毙命,还给了蒙古发动战争的借口,南宋由此走上了灭亡之路 。
同样的战略错误,两度出现在宋朝,赵家皇帝无疑是“以夷制夷”的失败典范 。当然,即便不采取“以夷制夷”策略,北宋、南宋也会灭亡,实力使然 。可是死有多种方式,死于“以夷制夷”一点也不悲壮,让人没法同情 。之所以一再出现这种情况,骨子里还是投机心理作怪 。到了清朝晚期,李鸿章又一次祭出“以夷制夷”,试图依靠英国向法国求和,依靠欧洲列强阻止日本侵华 。1885年3月,老将冯子材率部取得了镇南关、凉山大捷,导致法国内阁倒台 。正待乘胜追击,清廷却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与法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天津条约》,将西南边疆门户拱手送给战败方,上演了外交史上一幕滑稽戏 。后来的中日甲午战争,也没有因为列强的影响力而避免……李鸿章的“以夷制夷”,最后搞得列强在中国遍地开花,都心满意足地拿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 。
- 宋朝真的不杀文官柴姓在两宋为什么受到优待
- 就因宋太宗的一句话害了两宋几百年最终被灭!
- 权臣李林甫没文化闹笑话:误将"璋"字写成"麞"
- 两宋之际为何发生现任皇帝生前退位事件
- 赵光义的一句话贻误两宋三百年!他说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