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史前文化谱系:从1万年前的李家沟文化到龙山晚期的古国 河南历史之最模板图片大全( 三 )


考古发现与研究显示,距今约4300年前后,良渚、大汶口、红山等古国文明纷纷衰落,河南地区在多元文化的汇聚与融合中加快了文明化进程 。首先是农业结构的变化,通过引入小麦、黄牛、绵羊等,开启了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食物生产模式 。其次是手工业的变化,制陶、制石等技术更加发达,出现了专业化、规范化生产,开始制造贵族阶层专用的礼器 。最后是人口和社会重心的变化,嵩山东南在后岗二期文化与煤山文化的碰撞、交融中迅速发展,聚落数量较前期有了显著增长,高等级聚落和城址也集中出现 。
颍河上游、双洎河流域、沙河流域、豫东等地区的高等级聚落和城址,其面积达数十万或百万平方米,内部发现有大量复杂遗迹、遗物 。如王城岗城址发现夯土基址、回廊式建筑、祭祀区、仓储区、作坊区和青铜器残片、玉石琮、白陶等;瓦店聚落发现多功能壕沟、大型公共建筑、祭祀区和陶列觚、白陶、蛋壳黑陶、成套酒器、玉器、大卜骨等;新砦城址发现护城壕、廊庑基址、奠基坑等;古城寨城址发现回廊式夯土建筑等;余庄聚落发现高等级贵族墓葬和随葬的排列有序的豆、觚、高柄杯等礼器;平粮台城址方正规整、中轴对称,城内发现排水系统、高等级房屋建筑、手工业设施及宗教活动遗迹等 。
以上发现表明,这些区域各有至少一处承担整个区域资源分配、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中心聚落,属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显现出早期国家政治实体中心的特点 。但是,相对于学界公认的陶寺、石峁等早期国家,瓦店、新砦、平粮台等聚落或城址的规模和遗迹、遗物规格并不高,区域整合能力也不强,至多能控制若干县域 。另外,这些聚落或城址普遍有宽厚城墙、壕沟、宫殿、贵族墓葬、祭祀区、仪礼器等,形制自成一派,反映出他们并非平等或从属的关系,而是某种对抗关系 。因此,以瓦店、新砦、平粮台等为核心的聚落群绝非广域性早期王权国家,而应属于文献记载中的大小错落的“古国” 。
综上所述,河南史前考古学文化经历了上升(裴李岗时期)→下降(仰韶早期)→上升(仰韶中晚期)→下降(龙山早期)→上升(龙山晚期)的“折线型”发展过程,分别与文明化进程的四个阶段(文明肇始→初步分化→严重分化→文明形成)对应 。这种演进格局是河南史前文化历经万年而未中断的根本原因,也由此展现出“多元共存、主次协调、融合拓新”的区域文化互动特点,形成了“农事为本、礼制维稳、重贵轻富”的文明化模式 。这种模式传承久远,对维护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了积极意义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大学夏文化协同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