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文章插图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汉宫秋一般指本词条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简称《汉宫秋》)是元代文学家马致远创作的杂剧 。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该剧讲述汉元帝派毛延寿去民间挑选宫女,毛延寿藉机收受贿赂,中饱私囊 。王昭君因不肯向毛延寿行贿,被毛延寿画丑,因而被打入冷宫 。后汉元帝巡视后宫偶然得见王昭君,遂加以宠爱,并封为明妃 。毛延寿自知罪责难逃,投奔匈奴,并献昭君美图于呼韩邪单于,致使呼韩邪单于向元帝索要昭君为妻,不从则兵戎相见 。汉朝文武百官畏惧匈奴,劝元帝忍痛割爱,以美人换取和平 。元帝无奈,只得让昭君出塞,并亲自到灞桥送别 。汉元帝回宫后,心情无比悲痛 。而昭君不捨故国,在汉蕃交界的黑龙江投水而死 。
该剧的基本冲突是汉元帝、王昭君和文武官僚、奸臣贼子的冲突 。与匈奴的矛盾只是作为一个社会背景来写的 。全剧的艺术特点在于抒写人物内心的感情,有浓厚的抒情意味 。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被称为元曲四大悲剧之一 。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外文名称:Sorrow in the Han Palace 
作品别名:汉宫秋
创作年代:元代
文学体裁:杂剧
作者:马致远
字数:约8300
内容简介全剧4折1楔子,主角是汉元帝,写的是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 。汉元帝因后宫寂寞,听从毛延寿建议,从民间选美 。王昭君美貌异常,但因不肯贿赂毛延寿,遭其在美人图上落痣污容,因此入宫后独处冷宫 。汉元帝深夜偶然听到昭君弹琵琶,爱其美色,将她封为明妃,要将毛延寿斩首 。毛延寿逃至匈奴,将昭君画像献给呼韩邪单于,让他向汉王索要昭君为妻 。元帝捨不得昭君和番,但满朝文武怯懦自私,无力抵挡匈奴大军入侵 。昭君为免刀兵之灾自愿前往,元帝忍痛送行 。单于得到昭君后大喜,率兵北去,昭君不捨故国,在汉番交界的黑龙江里投水而死 。单于为避免汉朝寻事,将毛延寿送还汉朝 。汉元帝夜间梦见昭君而惊醒,又听到孤雁哀鸣,伤痛不已,后将毛延寿斩首以祭奠昭君 。创作背景《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取材于王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 。昭君出塞的故事,从西汉到元初,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 。它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和《匈奴传》 。大致情节是: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宫人王嫱赐呼韩耶单于为阏氏;昭君入匈奴,生二子;呼韩耶死,从成帝敕令,复为后单于阏氏 。元帝时,汉强匈奴弱,昭君出塞,是元帝实行民族和睦政策的具体表现 。自汉朝以来,笔记小说和文人诗篇都经常提及昭君的故事 。其中,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昭君故事时,增加了毛延寿、陈敞、刘白等多位画工,因受贿作弊而同日弃市等情节 。但是,比《西京杂记》稍后的《后汉书》并未採用这一传说;而此后的笔记小说和文人诗篇,不仅採用这一传说,而且还把受贿作弊的画工,集中到毛延寿一个人的身上 。唐代敦煌的《王昭君变文》是昭君故事在民间流传过程中的重大发展 。《王昭君变文》一反正史的记载,把汉元帝时期民族矛盾的形势描绘为匈奴强大、汉朝虚弱;把昭君出塞看作朝廷屈辱求和的表现 。其中,叙述了画工画图,单于按图求索,以及昭君到匈奴后,因思念乡国,愁肠百结,终不可解,直至愁病身亡等情节 。马致远的《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显然不是取材于正史,而是在《王昭君变文》的基础上,汲取历代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和民间讲唱文学的成就,然后确定自己的创作意图,构思剧本的情节和人物的 。人物介绍汉元帝《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男主角 。作品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和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事件 。作为一国之主,他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演成一幕生离死别的悲剧 。在描绘汉元帝对王昭君的思念中,渗入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流露了深沉的忧伤情绪 。王昭君《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女主角 。她深知摆在面前的将是难以承受的塞外风霜,而为了汉室江山,不得不出塞和番 。她临行留下汉家衣裳,在汉番交界处投江而死 。这些情节着墨不多,却有力地点染了她崇高的气节,闪耀着动人的光彩 。毛延寿中大夫 。原先他的罪名只是贪污索贿,在《破幽梦孤雁汉宫秋》中却发展到祸国殃民的程度,先是教唆汉元帝沉迷于美色,不理朝政,后又投降于匈奴,帮助其反对汉室,更成了逼迫昭君出塞的主谋 。作品鉴赏作品主题作品的主要内容描写了汉元帝对王昭君的爱情,同时,又写出了王昭君对祖国的感情,并把这两方面的描写交织在一起 。此外还批判了封建社会昏庸无能的文武百官,痛斥他们存大敌压境时的怯懦态度;批判了他们在太平时可以共享太平宴,国难时却不如一个女子 。这个剧本的创造,抒发了反对民族压迫的感情;当时正处在民族压迫极为严重的元代,因此,这个剧本富有现实意义 。但这个剧本所写的,并不符合史实 。王昭君并没有自杀,而是嫁到匈奴去的,作者是借古讽今 。艺术特色《破幽梦孤雁汉宫秋》艺术特色鲜明,结构精妙 。第一折写王昭君不肯向毛延寿行贿,被点污图像,发入冷宫 。可是汉元帝在一次巡宫的时候,听到她的琵琶声,发现她是一位容貌出众、多才多艺的女子,对她产生了强烈的爱情 。这一节气氛欢快,元帝与昭君沉浸在幸福之中 。第二折和第三折写毛延寿把美人图献给了匈奴呼韩邪单于,于是呼韩邪以武力威胁汉朝,强迫汉王朝交出王昭君 。汉元帝本来坚决不让王昭君出塞,无奈文武大臣都怯懦无能、畏刀怕箭,没有人敢带兵去抵抗匈奴 。汉元帝费尽口舌反反覆覆责备群臣,他们仍然是不出任何抗击匈奴的计策 。最后汉元帝只好到灞桥为昭君饯行,眼睁睁看她被匈奴使者带走 。王昭君到汉番边界即投江自尽 。在这两折中,汉元帝面临着意想不到的灾祸,竭尽全力挣扎,终于没能逃脱悲苦的命运 。他由欢乐的顶峰一步步跌入痛苦的深渊 。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离别是整个故事最大的转折点,也就是逻辑上的高潮 。在《汉宫秋》这个剧本中,逻辑上的高潮与感情上的高潮并没有重叠在一起,因为汉元帝满腹的辛酸和悲苦在送别时还没来得及尽情倾诉 。第三折逻辑上的高潮的出现,已经造成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情势,从而为后面抒发感情上的高潮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前三折的戏全都指向一个明确的目标,全是为第四折积蓄力量 。由于前三折铺垫得好,才能形成一个特别激动人心的场面 。第四折的构思非常巧妙,作者让汉元帝做了一个梦,梦见昭君从匈奴逃回汉宫,但他还没来得及与昭君细诉衷肠就被大雁的叫声惊醒 。于是,他徘徊于殿前,对着大雁淋漓尽致地倾诉了极度苦闷忧伤的感情 。这种写法,首先是为汉元帝思念昭君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环境 。作者选择的时间是秋天的夜晚,地点是萧条冷落的深宫 。就在这个地方,当初百花正开春意正浓的时候,汉元帝曾踏着皎洁的月光,遇见了仙女般的昭君 。现在人事已非,只剩下一张美人图悬挂在殿前,然而宫殿和美人图毕竟是无声无息和静而不动的,作者别具匠心地引来一只失群的大雁,雁声哀哀,给静的环境增加动的因素,从而渲染出更加静的秋的气氛 。深宫荒凉,雁叫悽厉,与人物的精神状态完全融合在一起,环境对人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其次,由于一只大雁突然惊破了汉元帝的幽梦,使这一折极其简单的故事情节有了发展变化,郁积在汉元帝心中的潮水般汹涌澎湃的感情也有了一个具体的发泄对象 。汉元帝先是对大雁充满了怨恨,埋怨大雁使他无法与王昭君团聚;继而又产生了种种联想:他想到这只失群的雁像自己一样孤独,又想到大雁也许因年纪太老而无力高飞,也许因缺乏食物而饥肠辘辘,也许正感到进退两难无落脚之地 。大雁的叫声像锥子一样刺痛了汉元帝的心,给他带来了无穷的烦恼 。他希望大雁快些离去,使自己获得片刻安宁,可大雁偏偏不肯离去……就这样,作者让人物的歌唱与大雁的叫声互相穿插,互相应和,用铺陈的手法,层层深入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且替人物设计了大幅度的形体动作,于是,本来单纯的戏剧场面变得丰富起来 。再次,大雁不仅是构成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还起了象徵的作用 。由于作者的选择和安排非常恰当,这只大雁已经不是一只普通的鸟,而是变成了现实生活中某种不幸的人的象徵 。剧中写大雁的徘徊、大雁的哀鸣,都不仅仅是对实景的描写,而是兼有象徵的意味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在叙事和抒情的基础上适当地融进了一些象徵的成分,这样就以含蓄委婉的方式表现了异常丰富的内容,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余地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唱腔优美 。它在唱词中所表现的辽阔、深远、粗犷的塞北风光以及在画面中所渗透的怀念和忧伤,形成了唱词意境的独特风格,堪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唱词细腻、优美、明丽的意境相媲美 。作品评价清代哲学家焦循《剧说》:元明以来,作昭君杂剧者有四家 。马东篱汉宫秋一剧,可称绝调 。臧晋叔元曲选取为第一,良非虚美 。清代文学家梁廷楠《曲话》:汉宫秋……写景写情,当行出色,元曲中第一义也 。近代上海光华大学国史系教授童斐《汉宫秋杂剧提要》:历来之论曲者,皆以此剧为元剧之冠,盖致远此剧,除故事悱恻动人,其中又隐含家国之痛外,其曲文之雅丽与描写手法之高妙,亦非他家所能及 。……其曲中之佳句,王元美谓非西厢所能及 。近代文学家王国维《录曲余谈》:余于元剧中得三大杰作焉:马致远之汉宫秋,白仁甫之梧桐雨,郑德辉之倩女离魂是也 。马之雄劲,白之悲壮,郑之幽艳,可谓千古绝品 。版本信息《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流传版本有:明脉望馆藏《古名家杂剧》本、明顾曲斋刻《元人杂剧选》本、《元曲选》甲集本、《酹江集》本、《元杂剧二种》本、《元曲大观》本、《元曲四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作者简介马致远,元代文学家,生卒年不详,大约在1250—1321年之间 。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过着归隐生涯 。他还曾参加过名震一时的元贞书会,与艺人们一起编剧 。一生所作杂剧十七种,计有《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与李时中、花李郎、红字李二合撰《开坛阐教黄粱梦》、《江州司马青衫泪》、《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西华山陈抟高卧》等七种剧 。《刘阮误人桃源洞》尚存残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