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于2011年10月25日以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288号发布 , 根据2014年3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321号公布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浙江省林地管理办法〉等9件规章的决定》修正 。该《办法》分总则、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建设、法律责任、附则5章47条 , 自2011年12月1日起施行 。
基本介绍中文名: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通过时间:2011年10月25日
施行时间:2011年12月1日
发布单位:浙江省人民政府
档案发布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288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浙江省林地管理办法〉等9件规章的决定》已经省人民政府第2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 现予公布 ,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省长 李强2014年3月13日修改决定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浙江省林地管理办法》等9件规章的决定省人民政府决定 , 对《浙江省林地管理办法》等9件规章作如下修改:一、删去《浙江省林地管理办法》第十六条、第四十九条以及第五十三条中的“1994年4月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的《浙江省林地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43号)同时废止 。”………… 。三、《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修改为:“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档案明确需要进行试生产的建设项目 , 试生产前应当向所在地县(市、区)或者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 其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 。”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第二款中的罚款的上、下限各提高一倍 。…………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浙江省林地管理办法》等9件规章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 , 重新公布 。档案全文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2011年10月25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288号发布 , 根据2014年3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321号公布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浙江省林地管理办法〉等9件规章的决定》修正)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为预防和控制建设项目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 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 ,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 , 适用本办法 。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的具体範围按照国家规定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及相关规定执行 。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 ,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建设项目应当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的要求;排放污染物应当符合国家、省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準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造成的环境影回响当符合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功能区划确定的环境质量要求 。建设项目还应当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国家和省产业政策等的要求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 , 将其纳入环境保护规划 , 完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和工作协调、考核等机制 , 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职责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工商、交通运输、水利、卫生计生、农业、林业、海洋与渔业、旅游等行政主管部门 , 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 。第六条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 , 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 落实相关污染防治措施 , 防止或者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 改善、修复因建设活动受到损害的环境;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造成环境权益损害的 , 应当依法予以补偿或者赔偿 。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 , 应当加强周围的绿化和环境卫生建设 , 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方传统风貌及自然和人文景观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完善和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 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审批和监督管理等信息共享机制 , 加强执法协作 , 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章 环境影响评价第八条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 按照国家规定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以下简称分类管理名录)及相关规定 , 如实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以下统称环境影响评价档案) , 并向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批 。法律、法规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档案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前须经交通运输、铁路、民航、水利、农业、林业、海洋与渔业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预审或者审核的 , 从其规定 。第九条依法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 , 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 不予办理其所包含的具体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档案审批手续 。已经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所包含的具体建设项目 , 其环境影响评价应当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作为重要依据;其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可以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论证情况予以简化 。第十条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由建设单位委託具有相应资质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机构(以下称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编制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按照其资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 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标準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範 , 并对环境影响评价结论负责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建设单位指定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信用记录製度 , 定期对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服务质量和诚信情况进行评价 , 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二条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和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且处于环境敏感区的建设项目 , 建设单位或者其委託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 , 应当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範围内如实公示建设项目有关信息 , 并开展公众调查 , 但依法需要保密的除外 。第十三条按照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公示建设项目有关信息的 , 依照下列规定执行:(一)自确定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之日起7日内 , 公示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和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基本情况 , 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式和审批程式等内容;(二)自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10日前 , 公示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以及环境保护的对策和措施、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提出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公众查阅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简本的方式和期限等内容 。前款规定的公示期限不得少于10日 。公众对建设项目有环境保护意见的 , 可以在公示确定的期限内向建设单位提出 , 也可以将意见送交负责审批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四条按照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开展公众调查的 , 可以採用调查问卷或者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方式 。採用调查问卷方式的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範围内的团体调查对象不得少于20家 , 个人调查对象不得少于50人;团体调查对象少于20家、个人调查对象少于50人的 , 应当全部列为调查对象 。採用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方式的 , 应当通过媒体或者其他方式发布会议告示 , 并邀请社会团体、研究机构、有关环境敏感区的管理机构、学校、村(居)民委员会等有关单位、个人参加 。第十五条建设单位或者其委託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接受公众对建设项目有关情况的问询 , 听取意见 , 做好说明和解释工作 。建设单位报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应当如实附具公示和公众调查情况 , 并对公众意见採纳或者不採纳的情况作出说明 。第十六条在城市居民区内可能产生油烟、噪声、异味等直接影响公众生活环境的餐饮、娱乐、加工等建设项目 , 按照规定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的 , 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环境影响登记表前 , 徵求受建设项目直接环境影响的利害关係人的意见 。第十七条可能产生显着不良环境影响、公众反映强烈的建设项目 , 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应当包括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可行解决方案 。可能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建设项目 , 建设单位应当制订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 并将其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的附属档案 。按照国家和省规定需要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削减任务的建设项目 , 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应当包括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的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 。第十八条实行投资管理审批制的建设项目 , 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档案;实行核准制的建设项目 , 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核准前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档案;实行备案制的建设项目 , 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建设项目备案手续后1年内、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前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档案 。铁路、公路交通等建设项目经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 可以在初步设计完成前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 。第十九条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档案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分级审批 。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下列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档案的审批:(一)省人民政府及其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或者备案的建设项目;(二)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重污染以及严重影响生态的建设项目;(三)选址或者环境影响跨设区的市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四)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省人民政府规定应当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其他建设项目 。设区的市、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档案的许可权 , 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投资管理许可权、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性质和程度以及国家有关规定製定具体办法 , 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档案及相关材料之日起 , 根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对环境影响评价档案进行审查 , 在规定的审批期限内作出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档案未经审查或者审查后未予批准的 , 发展和改革、经济和信息化等部门不得批准或者核准该建设项目 。建设项目无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档案的 , 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开工建设或者投入生产、使用 。第二十一条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的编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要求建设单位重新编制或者修改:(一)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不具备相应的资质的;(二)编制不实、质量低劣、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範要求的;(三)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实施公示和公众调查的;(四)未按照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如实附具公示和公众调查情况 , 并对公众意见採纳或者不採纳的情况作出说明的;(五)未按照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 , 制定相关方案、预案的 。第二十二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档案 , 应当通过政府部门网站、媒体或者信息公告栏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 , 公开受理信息和环境影响评价档案的查询方式以及公众享有的权利等事项 , 徵求公众意见 , 但依法需要保密的除外 。徵求公众意见的期限不得少于7日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召集有关单位、个人就争议问题进行沟通、协调;有关单位、个人的意见与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有重大分歧的 ,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採取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方式进一步论证 。第二十三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档案 , 需要对环境影响评价档案进行技术论证或者评估的 , 应当组织专家论证或者委託依法设立的环境影响评估机构进行技术评估 。专家、受委託的环境影响评估机构应当根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标準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範进行技术论证和评估 , 并对论证和评估结论负责 。第二十四条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档案经批准后 , 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採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的 , 建设单位应当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档案 。建设项目自环境影响评价档案批准之日起5年后方开工建设的 , 开工建设前 , 环境影响评价档案应当报原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重新审核 。第二十五条设区的市和县(市、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 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对一定区域範围内的相关建设项目採取暂停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档案的措施:(一)未完成年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的;(二)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未达到整治目标的;(三)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不合格的;(四)未按照省有关规定建成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等环境基础设施的;(五)国家和省规定暂停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档案的其他情形 。省或者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前款规定暂停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档案的 , 应当通报有关人民政府 。第三章 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第二十六条承担建设项目设计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範和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档案的要求 , 在建设项目设计档案中编制环境保护篇章 。第二十七条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档案的要求 , 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环境保护设施(以下简称环境保护设施)的 , 环境保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和投入使用 。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应当根据园区内建设项目的污染防治需要 , 先行配备相应的环境保护设施 。引进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的建设项目 , 应当根据本条第一款规定配套建设环境保护设施;国内无相应技术能力的 , 应当同时引进配套的环境保护设施 。第二十八条环境保护设施设计应当由具有环境保护设施工程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 。环境保护设施的设计应当包含下列主要内容:(一)设计依据;(二)採用的环境保护标準;(三)工艺流程和预期效果;(四)操作管理人员设定;(五)投资概算及运行成本 。第二十九条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不得随意变更环境保护设施的设计档案;确需变更的 , 应当委託具有环境保护设施工程设计资质的单位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档案的要求变更设计档案 。第三十条施工单位在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 , 应当採取措施 , 控制扬尘、噪声、振动、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 , 防止或者减轻施工对水源、植被、景观等自然环境的破坏 , 改善、恢复施工场地周围的环境 。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 , 应当督促施工单位採取环境保护措施 。第三十一条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 , 建设单位应当委託具有环境保护设施监理能力的监理单位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的施工和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进行技术监督 。第三十二条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档案明确需要进行试生产的建设项目 , 试生产前应当向所在地县(市、区)或者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 其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 。第三十三条建设项目竣工后 , 建设单位应当向批准环境影响评价档案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 。建设项目进行试生产的 , 建设单位应当在试生产期届满前申请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 。第三十四条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已建成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 批准环境影响评价档案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建设单位的申请 , 对环境保护设施先行竣工验收:(一)建设项目的生产规模未达到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档案确定的规模 , 但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规定的产能要求的;(二)建设项目的生产负荷近期无法达到国家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技术管理规定的负荷要求 , 但符合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的其他条件的 。前款规定的建设项目 , 建成的生产规模达到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档案确定的规模、生产负荷达到国家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规定要求的 , 建设单位应当重新申请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 。第三十五条建设单位申请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的 , 应当向批准环境影响评价档案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报告(表)或者调查报告(表)等资料;开展试生产的建设项目 , 应当提交试生产情况报告;开展环境监理的建设项目 , 还应当提交环境监理报告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 , 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完成验收 。环境保护设施经验收合格 , 建设项目方可正式投入生产、使用 。第三十六条除本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的情形外 , 在建设项目建设或者建成投入生产、使用过程中 , 出现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档案要求情形的 , 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环境影响后评价 , 採取改进措施 , 并报批准环境影响评价档案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章 法律责任第三十七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 有关法律、法规已有行政强制和行政处罚规定的 , 从其规定 。第三十八条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或者报请重新审核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档案 , 擅自开工建设的 , 由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责令停止建设 , 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补办手续的 , 可以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档案未经批准或者未经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核同意 , 建设单位擅自开工建设的 , 由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责令停止建设 , 可以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建设项目无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档案 , 建设单位擅自开工建设并建成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 , 由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应当予以罚款并责令关闭的 , 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九条建设单位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档案、申请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的 , 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受理或者不予批准 , 并予以警告;已取得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档案、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档案的 , 由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撤销其批准档案 , 并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不负责任或者弄虚作假 , 致使环境影响评价档案失实的 , 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议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降低其资质等级或者吊销其资质证书并处所收费用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未按照其资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 , 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 并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或者调查的单位 , 在工作中不负责任或者弄虚作假 , 致使环境影响技术评估结论、监测或者调查结论严重失实的 , 由有权机关按照管理许可权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予以处分 。承担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设计、施工、监理的单位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的 , 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予以处罚或者处分 。第四十二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超越法定许可权或者违反法定程式和条件批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档案的 , 由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有关撤销行政许可的规定执行 。按照前款规定撤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档案的 , 建设单位应当依法重新办理审批手续;建设项目不符合审批条件的 , 不得予以批准 。第四十三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决定停止建设、生产、使用或者人民政府决定予以关闭的建设项目 ,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督促建设单位改善、恢复因建设活动而受到破坏的环境 。第四十四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 由有权机关按照管理许可权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予以处分:(一)违反法定条件、许可权和程式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档案的;(二)为建设单位指定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三)对不符合规定的环境保护设施予以验收通过的;(四)对建设项目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长期失察 , 或者对有关违法行为放任、纵容的;(五)其他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情形 。第四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 由有权机关按照管理许可权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一)违法批准建设项目的;(二)指使、强令环境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违法审批或者验收建设项目的;(三)违法干预、限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查处建设项目环境违法行为的;(四)其他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情形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 构成犯罪的 ,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1年12月1日起施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