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是南宋词人张孝祥于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所创作的一首词 。词的上片描写边塞秋景,烘託了边塞气氛和词人的心情;下片由景转入抒情,表达了词人对中原故国的怀念 。整首词色彩鲜丽,意境深沉,风格悲壮 。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创作年代:南宋
作品体裁:词
作者:张孝祥
作品别名:《浣溪沙·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作品出处:《全宋词》
作品原文浣溪沙1霜日2明霄3水蘸空4,鸣鞘声5里绣旗6红,澹烟7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8浊酒戍楼9东,酒阑10挥泪向悲风11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
浣(huàn)溪沙:词牌名,又名《满院春》《小庭花》等,因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 。双调,四十二字. 。前段三句,三平韵,后三句,两平韵 。此词原无题,乾道本题作“荆州约马奉先登城楼观塞” 。据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此词调名下另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
霜日:指秋天 。
明霄(xiāo):晴朗的天空 。
水蘸(zhàn)空:指远方的湖水和天空相接 。蘸:沾染,沾取液体 。
鸣鞘声:指从鞘里取刀、剑所发出的声音,词中指的是挥动马鞭发出的响声 。
绣旗:锦绣的军旗 。
澹(dàn)烟:烟雾稀薄 。
尊:同“樽”,酒杯 。
戍(shù)楼:边境上的城楼 。
酒阑(lán):将酒饮尽 。
悲风:悽厉的风 。
白话译文秋日的天空,晴空万里,我登上荆州城,只见水天空阔,交相辉映,边塞处鞭声响亮、红旗耀眼,边地上衰草连天、烟雾笼罩,望上去隐隐约约,处于有无之中 。凭高北望,自然想起那万里之外沦陷的中原,心情无比沉痛,便在城楼上饮下杯浊酒,原想是要借酒消愁,无奈酒罢益悲,忍不住临风洒泪,凄凉秋风中心情更加沉痛 。创作背景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词人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驻节荆州 。当时荆州已成为边塞,词人登上城楼观察边塞情况,心中感慨良多,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作品鉴赏文学赏析词的上片首句写要塞郊野的自然景象,并点明时节 。“霜日明霄”绘出晴空万里的秋日景象,降霜天气必是白色晴明的 。“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 。荆州城东有长湖,“蘸空”之水或此湖水 。这句写得水天空阔,上下辉映,是荆州郊野平原地带的实景 。次句切合观塞,耳目所触,一片军戎气氛 。响亮的鞭声,耀眼的红旗,都是从耳目易感的对像突出,故给读者的印象极为深切 。“澹烟衰草有无中”句把视线展开,显出边地莽莽无垠的辽阔景象 。如果说首句还是自然景象对词人感官的客观反映,那幺这句可说是词人极目观望的深心感受,眼前景色,内心思绪,俱是一片茫茫 。由观塞而自然地想到沦陷的中原,“万里中原烽火北”句即是观塞时引起的感慨 。“烽火”为边地报警的设施,而中原一切自不待言,亦不忍言,只这样提点一下,可抵千言万语,这其间含有无限难以诉说的悲惨酸辛 。“一尊浊酒戍楼东”承上启下,北望中原,无限感慨,欲藉酒消遣,而酒罢益悲,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不禁向风挥泪 。“浊酒”为颜色浑浊的酒,常用于表现艰苦的生活中,微带有粗犷悲壮之意 。“戍楼东”,指词人所登荆州东门城楼,“东”字似非无意,实指南宋都城所在的方位 。“挥泪”即洒泪,表现内心悲戚之深 。秋风吹来,令人不寒而慄,感念中原未复,人民陷于水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图恢复,故觉风亦满含悲意 。这首词抒写了词人因观塞而激起的对中原沦陷的悲痛之情 。上片描写望中要塞景色,明丽壮阔,其中景物也隐约隐呈词人的感情色彩,眼前一片清丽,而词人的心情却深藏阴黯 。下片抒发感慨,在读者眼前俨然呈现一位北望中原悲愤填膺的志士形象 。全词只有六句,四十二个字,却表现了颇为博大的主题思想 。词人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对中原故土和中原人民的思念之情,均表现得淋漓尽致 。除此之外,整首词写情真切,景物描写、气氛烘托、感情抒发巧妙组合,辉映成篇 。名家点评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 。酒阑挥泪向悲风”,慷慨激烈,发欲上指 。词境虽不高,然足以使懦夫有立志 。作者简介张孝祥(1132—1169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唐代诗人张籍七世孙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第一,历任秘书郎、着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建康留守等职 。其词反映社会现实,表现爱国思想,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是豪放词代表作家 。其词在宋代已有《于湖词》一卷行世,今存毛晋汲古阁刊本 。今又存清影抄宋本《于湖先生长短句》五卷,拾遗一卷 。《全宋词》收其词220余首,《全宋词补辑》录其词1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