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妓李师师失去皇帝眷顾后最终归宿如何?

李师师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与宋徽宗也真有过一段风流情 。但《水浒》中的李师师基本上是小说家的虚构,人们自然希望了解那个真实的李师师 。关于李师师,除了宋代笔记野史里的雪泥鸿爪,最集中的材料有两种 。一是南宋平话《宣和遗事》,一是清初着录的《李师师外传》,两者都是与《水浒》相去不远的小说家言 。相对说来,后者是明季伪作,自不足以征信;倒还是《宣和遗事》,因说本朝史,总得有基本史实作为敷衍故事的背景与骨干,去伪存真,还可以沙里淘金 。
孟元老在其《东京梦华录》里开列了“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的群芳谱,其中“小唱:李师师、徐婆惜、封宜奴、孙三四等,诚其角者”,李师师排名第一 。崇、观指崇宁(1102-1106)、大观(1107-1110),是徽宗第二、第三个年号 。徽宗即位时年十九,大观末年是二十九岁 。而这时李师师小荷才露尖尖角,应是“娉娉嫋嫋十三余”的年龄 。然而,人们发现在此以前也颇有关于师师的材料 。最早可以追溯到词人张先,他的词里有一首《师师令》,从“不须回扇障清歌,唇一点、小于花蕊”,受赠者显然也是一个歌妓 。有人因此认定:《师师令》所赠的就是李师师 。张先死在元丰元年(1078),时年八十九岁,就算这首词是他临死那年的风流遗作,师师即便还是个豆蔻年华的雏妓,那么到宣和年间(1119-1125),她至少应该年逾五十,比徽宗将近大二十岁 。有研究者就以此为据,试图否证徽宗与她的罗曼史 。但倘若换个思路,倒不难推出另一个结论:当时有相去一辈的两个师师 。
网络配图
晏几道有两首《生查子》,也都写到名叫师师的青楼妓女 。一首云“归去凤城时,说与青楼道:遍看颍川花,不似师师好” 。另一首云“几时花里闲,看得花枝足;醉后莫思家,借取师师宿” 。秦观有一首《一丛花》,也是赠给名叫师师的歌妓的:“年时今夜见师师,双颊酒红滋 。疏帘半卷微灯外,露华上、烟袅凉颸 。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 。”据词学家的研究,晏几道的词约作于元丰五年(1082),秦观的词不会迟于绍圣二年(1095) 。张先、晏几道和秦观钟情的倒可能是同一个师师,但都没有提到姓,未必也叫李师师 。
据《宣和遗事》,李师师是汴京染局匠王寅的女儿 。在襁褓时,她的母亲就死了,父亲用豆浆当奶喂养她,才活了下来 。当时东京风俗,父母疼孩子,就将其舍身佛寺 。王寅也让女儿舍身宝光寺 。到佛寺舍身时,小女孩忽然啼哭起来,僧人抚摩其头顶,她立即止住了哭 。她父亲暗忖:“这女孩还真是佛弟子 。”俚俗呼佛弟子为师,父亲就叫她师师 。师师四岁时,王寅犯事,死在牢中 。因无所归依,隶籍娼户的李姥收养了她,就改姓了李,也入了勾栏娼籍 。长大以后,李师师色艺绝伦,名冠诸坊 。她的歌喉是众所公认的,南渡初年朱敦儒有诗云:“解唱《阳关》别调声,前朝惟有李夫人”,说的就是李师师 。另据南宋刘学箕说,她似乎还有一个艺名,叫做白牡丹 。
据张邦基《墨荘漫录》说:“政和间,李师师、崔念奴二妓,名着一时” 。可见政和年间(1111-1118),李师师已经走红 。当时,诗人晁冲之正值年少,每有会饮,经常招她侑席 。其后十余年,冲之再来京师,李、崔两人“声名溢于中国”,而师师“门第尤峻”,象他这样的人已无缘叫局而一亲芳泽了,只得写了两首诗酸酸地“追往昔” 。诗中描述李师师居所环境是“门侵杨柳垂珠箔,窗对樱桃卷碧纱”,“系马柳低当户叶,迎人桃出隔墙花”,可以想见她的金钱巷住宅门前有株垂柳,柳条的枝叶几乎正对垂着珠箔的门帘,隔着围墙有一株樱桃掩映在碧纱窗上,花枝伸出围墙,似乎在欢迎来客 。其诗以“看舞霓裳羽衣曲,听歌玉树后庭花”来形容师师的歌舞技艺,评价虽是最顶级的,但不免程式化;倒还不如刻画姿色容貌的两句略为感性些:“髩深钗暖云侵脸,臂薄衫寒玉照纱” 。晁冲之结末感慨“莫作一生惆怅事”,他当然不知道:宣和年间李师师“门第尤峻”,与徽宗的垂青是大有关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