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海洋底栖生物【海洋底栖生物】海洋底栖生物(marine benthos)指栖于海洋基底表面或沉积物中的生物 。这类生物自潮间带到水深万米以上的大洋超深渊带(深海沟底部)都有生存,是海洋生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生态类型,包括了大多数海洋动物门类、大型海藻和海洋种子植物 。海洋底栖生物种类繁多,其中底栖植物种数很少,底栖动物种类繁多、构造多样 。“底栖生物”一词源于希腊语vos,意指生活在水底(底内和底上)的生物,由德国生物学家E.H.哈克尔于1891年首先提出 。
基本介绍中文名:海洋底栖生物
外文名:marine benthos
释义:栖于海洋基底面或沉积物中的生物
名词来源:希腊语vos
首先提出人:德国生物学家E.H.哈克尔
提出时间:1891年
按生物属性分:2类
按营养类型分:2类
按体形大小分:3类
栖息方式:2种
研究简史早在18世纪,欧洲科学家就对海岸带的底栖生物进行了观察研究 。40年代,英国海洋生物学家在爱琴海发现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随水深而变化,形成不同的分布带;后来,他根据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地理分布特点,将欧洲海域划分为若干个动物地理省 。1860年,J.弗莱明在地中海2160米深处海底电缆上发现双壳类、腹足类、水螅虫、八放珊瑚和蠕虫等动物,促进了深海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 。C.W.汤姆孙领导的“挑战者”号考察(1872~1876)和该世纪末进行的其他考察,发现了大量海底动物 。现代底栖生物生态研究奠基人是丹麦的C.G.J.彼得松 。他于1908~1913年,对北欧海域的底栖生物进行了定量研究,划分了生物群落,估算了水域生物量 。此后,各国海洋生态学家对不同硬底(岩底)和软底(泥、沙底)的底栖生物群落作了大量调查研究 。20世纪60年代,已积累大量世界海底生物分布的资料 。70年代起,较广泛地利用数学手段、现代化仪器研究海洋底栖生物群落中各营养层次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转换过程,进而研究特定海域的整个生态系统;开始计算、预测生物群落结构在环境参数改变后的变化,其主要成员特别是经济种资源的数量变化趋势,以及它们与环境因子间的动态关係 。70年代末,海底热泉生物群落的发现,为海洋底栖生物研究提出了新课题 。分类按生物属性分,可分为海洋底栖植物和海洋底栖动物;按营养类型分,可分为自养型海洋底栖生物和异养型海洋底栖生物 。海洋底栖植物包括几乎全部大型藻类,例如海带(Laminaria)、石莼(Ulva)、紫菜(Porphyra)等,以及海草和红树等种子植物 。它们大多营定生生活,固着于底表,主要分布在透光的潮间带和潮下带;有些种类,如红藻类的海萝 (Gloiopeltis)和红树,可以生活在潮上带,退潮后能长时间经受太阳的酷晒 。另外,还包括浒苔(Enteromorpha)、水云(Ectocarpus)等附着于物体或船底的种类 。海洋底栖动物按栖息地分包括海洋动物的大多数门类 。有埋栖于底内的多种蛤类、梭子蟹、蝉蟹等,穴居于底内管道中的美人虾、多种蟹、多毛类、肠鳃类等,上述两类统称为底内动物 。有固着或附生于岩礁、坚硬物体和沉积物表面的海绵动物和苔藓动物,腔肠动物的珊瑚虫类和水螅虫类,软体动物的牡蛎、贻贝、扇贝、金蛤等,以及匍匐爬行于基底表面的螺类、海星、寄居蟹等,这两类统称为底上动物 。另外,还有一些能在近底的水层中游动,但又常沉降于底上活动的对虾类、鲽形类等动物,称为游泳性底栖动物 。附着生长于船底、浮标、水雷或其他水下设施表面的底栖生物,如牡蛎、藤壶、苔虫、水螅、海鞘和一些藻类等,称为海洋污着生物 。穿孔穴居于木材或岩礁内的底栖生物,如船蛆(Teredo)、海笋(Pholas)和甲壳类的蛀木水虱(Limnoria)、团水虱(Sphaeroma)等,称为海洋钻孔生物 。按体形大小根据体形大小的不同,海洋底栖生物分为3类:
- 海事卫星电话能接听吗
- 海参为什么一炒就变硬
- 海盗的黄金罗盘
- 海南西环既有线
- 为了谁·海彩软短 黄鹤楼香烟七彩黄鹤楼香烟
- 海南琼北火山
- 广州哪里有顶级复刻表,顶级复刻表上海去哪买
- 顶级的几款复刻表,上海买顶级复刻表
- 火山热海
- 海棠花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