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有大学,用于培养优秀人才,为国家选拔栋梁 。
其实,汉末三国也有类似大学的机构,即“太学”,作为汉代三国的最高学府,它的职能同样是为国家选拔并培养人才 。
但是,恐怕很多人想不到,有一段时间,汉代及三国的大学形同虚设,养了一群“废物 。”
这到底是什么回事呢?
汉代太学不同于今天的大学,现代大学分专业,分学科,中国汉代的太学只学习一种课程:儒家学说 。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汉代就以儒学为国家思想主流,国家公务员的选拔、官吏的任命皆以儒学为基础 。所谓“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
汉代太学规模庞大,汉顺帝年间,为了建造维护太学,每年要用工人十几万人,学生达到三万有余 。
应该说,汉代太学的教育水平还是很高的,也确实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
但是,汉末大乱,天下分崩,汉朝的官方指导思想儒家学说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
黄巾军“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张鲁父子的“五斗米教”等等学说,都是对汉代儒家正统的强力冲击 。
在这种大背景下,汉末三国时代的儒家学说经历了一场浩劫 。
同时,由于战乱频繁,人民朝不保夕,就连皇帝都被董卓废除,因此,汉代太学也就随之破败 。
汉末三国大乱世,中国人口损失达到惊人的90%,“人民十裁一在”,在这种环境下,想要安心治学无异于痴人说梦 。
那么当时汉朝的儒学和太学被破坏到什么程度呢?
我们举个最显著的例子 。
【三国废物学生万人队伍能写文章的不过十个人】史书《魏略》这样记载道:从初平之元,至建安之末,天下分崩,人怀苟且,纲纪既衰,儒道尤甚 。......百人同试,度者未十......正始中,有诏议圜丘,普延学士 。是时郎官及司徒领吏二万馀人,虽复分布,见在京师者尚且万人,而应书与议者略无几人 。又是时朝堂公卿以下四百馀人,其能操笔者未有十人,多皆相从饱食而退 。嗟夫!学业沈陨,乃至於此 。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说:从初平年间年间到建安末年(也就是汉末乱世的三十年),天下分崩,人心堕落,思想败坏,其中儒家道家受到影响最大 。
几百人一起考试(太学),及格的不到十个人 。
直到正始年间(魏主曹芳年号,距离汉末乱世已经过去了三十年),皇帝下诏,命天下儒生议论天象及国家大事,当时相关国家公务员约有两万多人,在京师的就有一万人,但是,却几乎没人能做出文章进行议论 。又有当时省部级的高官四百多人,能提笔成文的只有不到十人,大多数人都是混了一顿饱饭就溜了 。唉,学业荒废到地步,真是触目惊心人啊!
汉末三国儒学遭受挫折,太学不景气,公务员不学无术,朝中大臣思想理论不过关,是有历史原因的 。
除了天下大乱,人心动荡之外,制度原因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
汉代提拔官员虽然需要有儒学基础,但是,由于汉代实行察举制,没有上层关系无从进入仕途,而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裙带关系更严重,所谓“上品无寒门”,结果,这就导致大多数底层人民不愿将精力耗费在儒学学习上 。
这个局面直到唐朝实行科举制,才得到彻底改观 。
一纸考卷,人人平等,科举制度虽然有种种弊端,但对于当时的百姓而言,这无疑是最佳的社会流动途径 。
- 三国名将夏侯惇:曾经单挑吕布关公赵云而不败
- 解密三国:官渡之战袁绍输在哪儿?与曹操何关
- 三国最猛的男人是谁真的被乱带绿帽子击败的吗
- 三国孙策和楚霸王项羽谁更厉害
- 三国名人庞统会成为悲剧人物是因为长相吗
- 中学生眼中的家乡 中国之最小学讲义
- 三国中刘备生前不伐魏国是有何难言之隐?
- 三国曹操带着人去盗墓居然挖出了冰箱
- 三国时期:蜀汉发展中功不可没的四位贤臣
- 学生-课程-成绩-教师表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