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梁街


渔梁街

文章插图
渔梁街【渔梁街】渔梁街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公元759年形成街市,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是当时徽商外出经商往返的必经之路,也是府衙官员们出门的必经之道,被称为“徽商之源” 。
基本介绍中文名:渔梁街
由来:歙县秦末置县
时代:唐宋以后
文化:孕育了徽州文化流派
简要概述歙县秦末置县,历为歙州(后更名徽州)的首县和郡州府路治所在,已有2200多年历史 。唐宋以后,徽商崛起,理学盛行,是经济学家王茂荫,着名画家渐江、黄宾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故里 。歙县曾让明代着名戏剧家汤显祖等文人雅士魂萦梦牵,曾孕育了雄霸明清商界500余年的徽州商帮,孕育了徽州文化流派 。渔梁是徽商兴盛数百年的重要水路码头,至今还保存着古代街衢、水埠和码头的原始风貌,是徽商外出经商往返的必经之路,也是府衙官员们出门的必经之道,被称为“徽商之源” 。渔梁古街依山傍水,整条街道用清一色卵石有序铺就,恰似鱼鳞,又因古街形似鲤鱼,故又称“渔鳞街” 。渔鳞街蜿蜒1公里,两边店铺林立 。古祠堂、古民居、古寺庙随街可见,排列井然,号称江南第一水街 。地理位置
渔梁街

文章插图
这里因形态似鱼而得名 。依山傍水,整条街道用清一色卵石有序铺就,恰似鱼鳞 。两边店铺林立,古祠堂、古民居、古寺庙随街可见,排列井然,号称江南第一水街 。渔梁街所在的歙县,古代为徽州府治所在地,曾孕育了雄霸明清商界500余年的徽州商帮,同时也是中国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国国粹京剧就是发源于此 。1986年被中国政府授予“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自古繁华出了歙县城南门一里,渔梁镇就座落在流水潺潺的练江旁 。古时徽州的交通运输主要沿练江从渔梁启程,入新安江直达杭州等地,渔梁老街商业繁荣盛极一时 。文化古蹟鹅卵石渔梁街是一条古街 。我们脚下的鹅卵石密而不乱,一块块镶嵌成一条条鱼形状,一路蜿蜒,为行人添了情趣 。听导游介绍,满街的鹅卵石是防雨防滑的 。渔梁街靠着码头,在繁华喧闹的年代,来往穿草鞋的劳动者,一路荷重踩着鹅卵石,脚底有了踏实感 。街两旁的老房子鳞次栉比,两扇大门或洞开,或紧闭 。大门洞开的人家,是昔日商号店铺货栈,粗大的屋樑,陈旧的搁栏,处处留着岁月的斑驳 。而紧闭的房屋则静谧神秘 。只有两旁泰源盐栈、元和堂道地药材的门额都已依稀难辨,可它们还在细数着来往的脚步,编织着古镇绵长幽远的岁月 。巴慰祖故居博物馆渔梁街中段有一座水磨砖雕门楼、黑漆大门的高宅大院,这便是巴慰祖故居博物馆 。巴慰祖是乾隆年间声名显赫的篆刻大师 。他年少时就喜欢刻印,对钟鼎款识、秦汉石刻等“务穷其学,努力钻研” 。其印作构思精巧、典雅工稳,有流畅挺秀、工致细润的美感 。除了精篆刻,巴慰祖还善书画、工诗词,被世人誉为诗、书、画、印“四绝” 。
渔梁街

文章插图
巴慰祖故居坐北朝南,二层三进,总面积达1300平方米 。高大敞亮的客厅四周挂满字画,玻璃柜中陈列着各式名家印章,小小阁楼因为众多的宝物而光芒四射 。巴氏第十三代直系后裔巴雨为了不让历经300年风雨的老宅破败不堪,1998年他和同是徽人的夫人胡丽萍一起投巨资修葺古屋、扩大展厅和充实展览精品,并成立安徽省首家民办博物馆——巴慰祖故居博物馆 。修葺古屋时,建筑师傅曾挖到一块石碑,巴雨顺着石碑上文字的记载居然找到一罐价值百万的巴慰祖印章 。据说罈子是巴慰祖孙子辈埋下的,后面几代人都没见过,这些印章大大丰富了博物馆的馆藏 。李白问津亭渔梁街和练江平行,朝江一面的小巷都通往码头,靠江一边的店铺往往也是前街后江,可直接到达公共码头或私人码头 。走出渔梁街,渔梁坝上游,一座三角形的小亭挑檐入江,显得十分孤寂 。这便是着名的太白问津处 。离三角亭不远,是白云禅寺 。据宋《太平广记》记载,唐天宝年间,大诗人李白在洛阳同华传舍看到许宣平的一首题壁诗:“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 。静夜玩明月,闲来饮碧泉 。樵人歌壠上,谷鸟戏岩前 。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被李白惊讚为“真仙人诗也”,于是欣然动身寻访许宣平 。李白沿新安古道来到渔梁古镇,登上一翁独撑的渡船 。在船上,李白向老翁打听许宣平的住址,老翁笑答:“门前一桿竹,便是许翁家 。”李白访仙心切,一时竟没有悟出话中含义,待下船后才突然想到“门前一桿竹”不就是渡船吗?原来撑船老翁便是仙人许宣平 。回头再找,老翁和渡船早已不知去向,后人便在此修建了李白问津亭 。紫阳书院在江对面的紫阳山,介绍山上仍然有紫阳书院的遗址,说朱熹的父亲从小在上面读书 。望过去,山间果然烟树迷茫,让我们觉得那儿似乎是仙人隐居的场所 。渔梁坝沿着鱼鳞样的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从石级顺坡而下就到了古老的渔梁坝 。现存古坝为1501年建,南端依龙井山,北端接渔梁街,全选用一两吨重的整块花岗岩砌成,石块之间石锁环扣 。坝上水位落差很大,坝下河床乱石嶙峋,练江由此飞流直下,形同瀑布,浪花如雪,涛声如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