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相争不斩来使解:只是惯例并非是定制

古代国与国之间发生战争时,全靠使节从中斡旋谈判 。
因使节被杀而爆发的大战 公元前595年楚国派出申舟出使齐国,当时宋国是楚国对头晋国的盟国,而齐国是和晋国争霸的大国,楚国联系齐国有牵制晋、宋的意思,因此楚庄王特意嘱咐申舟不要从宋国经过 。
宋国执政华元听说了,觉得这是对宋国的莫大侮辱,就设伏击杀死楚国使者 。
楚庄王为此“投袂而起”,出动大军包围宋国国都整整9个月 。
宋国派出使者到晋国告急,晋国在两年前(公元前***年)与楚国在邲(今河南武陟东南)会战,打了个空前的大败仗,现在也不敢冒然与楚国爆发全面冲突,只是派解扬为使者劝宋国坚守,不要投降 。
解扬经过处在楚国控制下的郑国,被郑国抓起来交给了楚国 。
楚庄王亲自接见解扬,企图买通他,要他向宋军喊话,说晋军不再提供救援,断绝宋军的希望,解扬不同意 。
经楚庄王几次威逼利诱,解扬才答应下来 。
可是当解扬来到能够了望城中的楼车上,就朝着宋国城墙上的守军大声疾呼,说晋国援军不日就到,请宋国无论如何要坚持下去 。
楚庄王大怒,解扬说:“我答应你的条件只是为了实现使命,现在使命实现了,请立刻处死我 。”
楚庄王无话可说,反而释放他回晋国 。
长期围困而无战果,楚庄王打算退兵,可申舟的父亲拦在战车前,说:“我儿子不惜生命以完成国王的使命,难道国王要食言了吗?”楚庄王无言以对 。
申舟父亲建议在宋国建造住房、耕种土地,表示要长期占领宋国,宋国就会表示屈服 。
宋国见楚军不肯撤退,实在无计可施,华元只好铤而走险,半夜里潜入楚军大营,劫持了楚军统帅子反,说:“我的国君要我为使者来谈判,现在城内确实已是‘易子而食,析骸以爨’(百姓互相交换自己的孩子作为食物,剖下尸骸烧火做饭),但是如果贵国要逼迫订立城下之盟,则情愿举国牺牲;假如贵军能退到三十里外,我国唯命是听 。”
子反就在睡床上保证做到 。
第二天子反报告了楚庄王,楚庄王果然下令楚军退到30里外,和宋国停战,双方盟誓“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华元自愿到楚国作为这项和约的人质 。
使节的地位建立在军事实力基础上 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周王室与诸侯之间、列国之间的活动交往,主要依靠派出的使节来沟通 。
各国对于使节都非常尊重,派出的外交使节是不可侵犯的 。
即使是两国处在战争状态,使节仍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
《左传·成公九年》提到,晋国杀死前来谈判的郑国军使,“非礼也”,并强调“兵交,使在其间可也” 。
“礼”是西周时期的习惯法的总称,可见保护使节原来应该是一项习惯法上的义务 。
但是到了列国纷争的春秋时期,这种对于使节的尊重和保护往往只是建立在双方军事实力基础上,是双方对于战争的一种姿态表露,而并非是双方应该遵守的义务,不再具有“礼”那样神圣的、法律的意义 。
最能够说明这一点的,莫过于楚灵王与群臣之间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 。
楚灵王时楚国很强势,公元前538年楚国派了使节来通知晋国,说是楚国打算召集诸侯大会,晋国也不敢表示异议,只是说晋国国君不能参与 。
楚国的使者乘机要求晋国与楚国联姻,送一个国君之女来楚国成婚,晋国也只好答应 。
当年夏天,楚灵王在申(今河南南阳北)召集蔡、陈、郑、许、徐、滕、顿、胡、小邾九个诸侯,以及宋国的世子、淮夷的代表一起会盟 。
会盟一结束,楚灵王就带了陈、蔡等诸侯一起讨伐了晋国的盟国吴国 。